1、調查對象結果
在崗護士SAS均分為(35.25±8.12)分,高于中國常模(29.78±0.46)分及脫崗護士(24.79±6.56)分,在崗與脫崗兩組SA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崗主管護師SAS均分為(30.24±6.45)分;護師為(34.57±5.35)分;護士為(39.23±6.58)分,3組間差異明顯(P<0.05),隨職稱的降低焦慮狀況有加重的趨勢。在崗護士中認為工作待遇低者45人(90%),工作環境差者35人(70%),工作負荷重者40人(80%),工作不受重視者10人(20%),精神壓力大者42人(84%),想調出兒科者30人(60%)。本次調查中24人調離兒科護理崗位人員去向為:后勤部門2人,機關2人,預防保健科3人,圖書室1人,調離醫院從事其他行業16人。
2、討論
兒科護理工作是一項風險高、對技術操作要求苛刻的工作。患兒的入院評估、治療、護理、搶救,護理文書的書寫,都存在醫療風險、法律糾紛的可能。護理人員心理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也是造成本次調查中在崗護士SAS得分上升的原因之一。孩子生病住院,探病、陪護人多,加上孩子的哭聲,病區如超市般喧鬧,還有個別家長亂扔衣物、尿片,甚致有隨地大小便、嘔吐等現象,一片狼藉。本次調查顯示70%的護士認為工作環境差。在這樣的環境下,護理人員還要保證各項操作的準確,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工作壓力之中。兒科住院患兒療程短、周轉快,護理工作繁重。因人員缺乏,夜班頻繁,造成生活不規律,干擾了護士的家庭生活、社交活動,更嚴重的是影響到護士的身體健康。有文獻報道,兒科護士中有近1/3患有頭痛、失眠、甲亢、胃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本調查顯示80%的護士認為工作負荷重。兒科護理人員對工作的付出是巨大的。兒科患兒表達能力差,主要是通過家長與醫護人員進行溝通,因此家長的各種心理反應可直接影響到患兒,如果患兒家長身心健康,積極應激,可給患兒良好的心理支持而利于治療,促進康復,反之就會影響其依從性及護理工作的開展。如患兒家長情緒易激動,對護理操作要求較高,輸液不能一針見血時,就容易引發糾紛,經常會出現威脅、謾罵,甚至暴力傾向,對護理人員產生負面影響,出現心理應激。有文獻報道,在長期緊張、繁雜的護理工作環境下,兒科護士的心理應激問題最多,心理健康異常檢出率達25%。本次調查中有84%的在崗護士表示精神壓力大,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本調查中發現,隨職稱的降低,焦慮狀況有加重的趨勢。這可能與低年資護士心理承受能力差、業務不熟練、還沒有很好地適應工作角色有關。兒科患兒的病情特點是急、危、重,而年輕護士專業技術操作尚欠熟練,工作經驗也少,卻要常常面對突發事件,并要求快速做出反應,更加重了低年資年輕護士的心理壓力。本調查中90%的在崗護士都表示待遇不理想,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兒科的經濟收益遠低于其他科室,在收入減支出的獎金分配方案下,收入自然就低于其他科室,但工作量與工作強度卻并不比其他科室少。有研究表明同樣的護理與治療,兒科護士付出的勞動量往往要比其他科室護士高2倍甚至更多,這可能是造成60%的被調查護士希望調離兒科的最重要原因。綜上所述,現階段要穩定在崗護理人員隊伍,提高兒科護理質量,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激勵機制,切實提高兒科護理人員的待遇,以增強護理團隊的凝聚力,提高護士的工作滿意度。同時還應努力創造溫馨整潔的病區環境,做好衛生宣教,幫助、指導患兒家長搞好生活衛生,使護士能在一個整潔的充滿愛心和快樂的環境中工作。護理人員則應加強自身修養,保持穩定情緒,學習溝通技巧,避免激化護患矛盾,減少心理應激。管理人員應注意新老護士搭配,使之能夠取長補短,遇到緊急突發事件時,不會因技術生疏而手忙腳亂,導致心理壓力過大。
3、結語
綜上所述,應積極改善兒科護理人員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環境,同時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減輕護士工作強度與精神壓力,從而有效扭轉兒科護士的流失狀況。
作者:劉永元 單位:太原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