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會管理論文
一、黃南州同仁縣社會管理創新的實施
1.社會管理的指導思想、和實施的目標計劃
由青海民族地區的特殊性所決定,目前的青海存在著社會管理體制建設薄弱,基層政府社會管理職能不突出且社會管理多方參與格局也并未成型。這都需要政府的密切關注,并從思想上對其發展進行戰略性引導,由以往的單純注重經濟建設的體制向更加重視社會管理與社會建設的方向來轉變。并通過樹立創新型的社會管理理念,在各級州、縣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中體現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作用。同仁縣實施社會管理創新的目的就是在經濟基礎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的基礎上,強調社會管理與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在全縣經濟穩步發展的前提下,建立多方共同參與的社會管理新體制。完成寺院社會化管理、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農牧區自治組織建設以及社會矛盾糾紛處理等任務。
2.創新工作開展前同仁縣社會管理存在問題的具體表現
宏觀上看,同仁縣社會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我國其他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大抵相似。如:基層民主法治不夠完善;基層法制建設和規章制度存在落后和缺失;基層社會管理的行政主體責、權、利沒有清晰界定和嚴格劃分;社區服務開展不夠、覆蓋面狹窄、效果差強人意;基層社會組織主體發展不足等。微觀上看同仁縣社會管理存在的問題則必須從地區的特殊性入手:
2.1同仁縣雖然在青海省屬于中等經濟水平,但相較全國來說仍然屬于經濟發展的欠發達地區,其財政支出基本依賴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社會事業的發展必然受到經濟條件的影響。產業結構基本以農牧業為主,較為單一,也影響了鄉鎮對勞動力的接納能力。少數民族勞動者由于其自身原因和社會觀念的限制,在就業上一直困難重重,生活水平相對低下,社會矛盾由此產生。當個人發展不順,家庭生活條件無改善,所在地域經濟發展緩慢的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很容易心理失衡,會引起社會矛盾加劇發生,從而導致群發性事件增多。
2.2由于全省開展的游牧民定居工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退牧還草工程等的實施,許多牧民離開牧區來到鄉鎮,他們沒有經濟基礎、沒有一技之長,找不到新的生活出路,生活極不穩定,就醫和子女求學成為兩大難題。雖然政府加大了對這批社會成員的財政扶持,但政府自身財政能力有限,財政壓力越來越大。
2.3同仁縣和青海大部分地區一樣是多民族聚居區,漢文化、伊斯蘭文化、游牧文化、藏文化聚焦。民族問題是青海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要如何保護、傳承、發展民族文化,并進一步推進各民族之間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是鞏固民族關系、強化民族認同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黃南州同仁縣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深化
在2011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領導干部關于社會管理及創新的專題研討會上曾明確提出,要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管理體系,也就是說必須緊緊圍繞總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把握一切和諧因素,來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從而提高社會管理的水平,使其更加科學化,并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全社會參與的管理格局。在2004年6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更適合社會發展的理論即“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在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這一系列會議上都強調了加強社會管理中法律的完善、體制的建立、能力的建設,從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最終達到促進社會公平,保持整體社會秩序良好。
對于當前要重點抓好的8項工作之一的基層管理工作,胡錦濤明確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體系,通過對基層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夯實基層組織的基礎、整合基層組織的資源、壯大基層組織的力量、強化基礎組織的工作,從而達到強化城鄉社區自治的作用和服務功能,建立健全新型的完備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進一步加強社會組織的管理職能,使得使得非公有制經濟的組織管理和服務員工的社會責任體系更加明確,進而推動社會組織力量健康快速有序發展。
根據每處的實際情況不同,對創新社會管理的內容制定也是不同的,但從整體來說,可包括的范圍有,對于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對于特殊人群的幫教管理、對社會治安重點地區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對網絡建立虛擬社會建設管理、并進一步組織管理服務等內容。而作為青海地區一個縣,具有民族管理的特殊性,這必然要求黃南同仁縣將社會管理創新的重點落在對寺院的社會化管理、對寺廟的矛盾糾紛管理和對城鄉社區及農牧區自治組織建設等。
作者:張昕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