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教育論文
一、創設益于思考的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數學是將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的問題一般比較簡單.提出問題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如何選擇一種最能引起學生思考的方式是每個教學者都應思考的問題,富有挑戰性與趣味性的情境更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多種角度看待問題,在不斷嘗試與探索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逐漸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
二、合理組織教學活動
小學教育面對的對象是年齡較小,缺乏經驗與知識、能力的孩童,因此,不能采取使學生完全獨立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合理地進行教學活動的組織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進行“方向與位置”的內容教學時,教學者應當利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初步形成一定的空間感,在學習了這部分知識之后,小學生能產生的印象僅僅停留在“東西相對、南北相對”上,讓學生在生活中僅根據一個方向就能辨別出其他方位則比較困難,此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指出教室中的這四個方向,讓學生自主思考,得出其為順時針排列的規律.思考需要啟發,思考是在實踐中產生的,因此,在教學相關內容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不直接將已經證實的結論告訴學生,而讓其自己動手操作,在此過程中進行思考,得出答案.例如在進行關于圓周率內容的教學時,若直接告訴學生圓周率約為3.14,讓學生直接帶入計算,則學生對這個結論就僅僅停留在識記的階段,不能真正理解其含義.因此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大小不同的圓周長與直徑進行測量,然后填寫表格,對二者關系進行猜想,并且通過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學生在進行長時間的討論與論證后得出基本的倍數關系,而后教師再進行“圓周率”概念的引入.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記憶更為深刻,也有助于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研究
溫故而知新是中國古人提出的拓展學習的妙方.在進行了相關內容的教學后,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復習,在此過程中,可以針對知識內容的特點提出具有深度與較強思考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產生不同見解,形成爭論的局面,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出真理,產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進行圓周長相關內容的教學之后,學生充分理解了圓周長的含義,這時向學生提出問題:圓周長與什么有關?當學生通過思考與計算得出可能與直徑有關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圓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一直讓許多數學家為其著迷,兩者之間究竟具有怎樣的關系?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達到訓練思維能力的效果.四、設計開放性問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少不了做題練習,在布置練習題時,教師可針對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適當添加一些具有研究性、答案不唯一的開放性練習,讓學生進行探索思考,得出最佳解決方案.例如:45只小貓要渡河,有三種竹筏子,大竹筏子每次可以渡10只小貓,需要三個人合作看管;中竹筏子每次可以渡8只小貓,需要兩人合作看管;小竹筏子每次可以渡5只小貓,只需要一人看管.請問:怎樣安排小貓是最佳方案?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考慮這個問題:怎樣可以最快渡河,哪種方法需要的看管人員最少,等等.通過這類題目的練習,讓學生在一個廣闊的空間中進行思考,最大限度地減少思維上的限制,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總之,數學是一門對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小學數學教育中思考能力的培養應當作為教學目標的一項,采取多種手段與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數學素養與數學綜合能力.
作者:孫亞斌 單位:江蘇省泰州市醫藥高新區寺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