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學生管理論文
一、學生管理中異化現象種種
1.將“管理”異化為“管制”
有些學校以嚴格管理為由,輕視學生的自由權利,不乏存在有意“馴服”學生的現象,對學生強調“服從”和“嚴”字當頭,對違反紀律的學生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進行壓制,動不動就對學生嚴厲批評和紀律懲罰。如有些學校為了防止男女學生的親密接觸,居然制訂了諸如男女生不準單獨面對面吃飯、“任何男女生交往務必遵循在明亮地方且要5人以上同學在場”等規定。有的小學為了“防止”學生發生意外,一至四年級學生下課除了上廁所不可以離開教室;有的學校為了所謂“統一規范”,強制規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學生也要穿單薄的校服上學;“學生不按學校規定剪短頭發,不準上課”,“不完成作業不能參加課外活動”;等等。當下,在學生管理中,把管理異化為管制的現象似乎成了正常的現象,誠如英國學者鮑曼所說,“他們(指學生——作者注)的所有生命活動被置于嚴格的控制之下,要服從外部指定的生活安排”。
2.將“全體”異化為“重點”
對學生的管理,強調的是全員,關注的是全體,無論是成績好的或是不佳的,表現出色的或是落后的,都應該成為學校教育與管理的對象。然而,時下在學生管理上,一些學校或教師出于某種功利性目的,常常關照的是學習成績好的或是行為表現優秀的學生,輕視對中等生的教育管理,輕視對后進學生的幫助和指導。無論是課堂教學抑或班級活動、課外輔導,往往只側重對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進行培養,而忽視甚至主動放棄對成績不佳或表現有缺欠的學生的教育培養。多年以來,在某些學校或教師的潛意識中,只對升學有希望的特長生負責,對“重點班”負責,對那些學習成績、紀律不好的學生只希望他們“切莫惹是生非”,對其不聞不問,任其發展。這種觀念至今還比較頑固地存在著,從而在行動中往往不負責任地將他們推向社會了事。
3.將“尊重”異化為“順從”
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學生需要尊重教師,但同樣也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在當前的學生管理中,一些學校或教師忘了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者,無視學生的基本權利,一味要求學生順從學校和教師的約束,諸如此類的現象廣泛存在。筆者調查得知:某學校要求女生統一剪“五號頭”,否則不允許上課;某女老師掌摑學生,稱孩子有恐懼感才學得好;還有中學英語女教師在課堂上長時間暴打女學生,居然自稱替家長“教育”學生;更有甚者,有的學校因為學生在教學樓吹泡泡、扔紙飛機而被當作嚴重影響了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給學校安全管理帶來了極大隱患,不容學生分辨地做出了給予當事同學開除學籍的處分決定。學校或教師扮演著強勢者的角色,成了規則的制定者和仲裁者,對學生而言只有順從,不能違反,他們沒有進行解釋或辯解的權利,只有服從于群體(更多的是管理者)價值觀的從屬者的義務。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只能被動地學,被動地服從,無法獲得被尊重的權利,從而極大地制約了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影響著學生從自我批判中獲得自我轉化的能力,使學生缺乏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二、異化現象的成因分析
導致學生管理異化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我國“師道尊嚴”的傳統因素影響外,既有管理者不正確的教育思想和管理觀念方面的因素,也有外部對學校不恰當的評價等方面的影響。
1.教育意識缺失
教育意識是指教育者基于對兒童發展和教育及社會對教師職業素養的規定和責任的認識,它是教育管理者形成自覺有效的教育行為的動力系統。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識的養成,與其對教育職業的認識水平、情感體驗、心理認同及行為實踐等有密切關系。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意識影響著他們的教育觀、學生觀和師生觀等。因此,教育意識是檢驗教育管理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標志。在當今校長及教師隊伍中,缺乏教育意識的大有人在。雖然有的老師課“講得好”,但卻是一個只為追求學生考取高分的“工匠”。筆者曾經在校長培訓和教師培訓時隨機詢問參訓的學員,“我國的教育方針是什么?”能比較準確地說出的人寥寥無幾。試想,如果我們的教師連我國的教育方針是什么都不清楚,那他們怎么能在具體的教育管理實踐中予以貫徹落實?怎么能科學地指導管理工作?缺乏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只能是盲目的實踐。正因如此,才會有像“某職高的學生如果道德分數不到60分(及格分數為60分),學生只能花錢買,價格是每分20元錢”等教育管理異化現象的出現。這種用錢買道德分數,把社會上流行的違規罰款帶到學生管理中的做法,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金錢萬能”的觀念,不僅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而且會貽害無窮。
2.管理理念錯位
學生管理,應是基于學生、依靠學生、為了學生良好發展而實施的管理。學生既是管理的對象,更是進行自我管理的主體。目前,在學生管理中,由于教育功利性利益的驅使,使一些學校存在著教育與人的生命相疏離的問題。有的校長、教師在學生管理上似乎“很有方法”,但大多是基于對成績區別對待的“管理”,學生只要成績好、分數高,就會在任何地方都占據優勢位置,甚至在教室的座位安排上也給予特殊考慮;而如果學生成績差,就只能坐到教室的最后面。在一些校長和教師的頭腦里,教育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一種實現教育功利目的的手段和途徑,教師的任務就是傳授與生命無關的知識,在認識上并不十分清楚管理是為了誰、應該依靠誰及為誰服務。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大凡對他們發展產生不利甚至阻礙的管理都不是好的管理;從生命的角度看,任何不能喚醒靈魂和不能導致精神轉向的教育,都只能成為一種外在的強制。目前,由于學生管理中較多地存在著對人的生命的排斥,教育及管理成了鮮活生命的沉重負擔,人的生命已經被異化為知識的碎片。
3.管理價值偏頗
對于什么樣的管理是有效的、當今學生有什么特點、對學生應該怎樣進行管理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等等問題認識的正確與否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分析當前一些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的做法發現,他們對此并不非常清楚。他們認為,應把學生管住和不出狀況,應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引導、被塑造和被改造的對象,至于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發展則幾乎被無情地忽視了。他們過于追求學生的外在價值,忽略了其內在價值的實現,從而導致他們在學生管理中自然而然地去重視與考試分數有關的管理,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都以此為重心,顧及不到學生的品德、身體和心理等基本素質的養成和今后的長遠發展。在這種偏頗的學生管理價值觀的支配下,學校在學生管理中出現異化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4.外部環境的影響
學校在學生管理中發生的諸種異化現象,與社會和家庭對學校教育的評價標準有密切關系。在現時,盡管各地、各校在教育改革和推進均衡發展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依分數來衡量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情況仍然相當普遍。高考上線率、重點率是否達到了指標仍是教育管理部門考核學校的硬性標準,升上重點學校的人數是否達到了目標則是考核學校辦學水準的“晴雨表”。不少家長只看子女的考試成績,至于學校怎么管理學生也就無所謂了。凡此種種,一些學校簡單地迎合社會和家庭的意愿,盲目地接受外部的影響,忽視教育的內在規律和特點,無視學生的個性特征和發展訴求,把復雜的學生管理工作解讀成“為學生分數而管理”的簡單任務。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當前學校出現的學生管理的異化現象,其后果是嚴重的。它不但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阻斷了師生的正常交往,而且破壞了正常師生關系的建立,也對學校教育積極功能的發揮產生巨大的副作用。鑒此,筆者認為,要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端正學生觀
中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階段,需要學校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在管理中,學校必須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立性、主體性和主動性。因為教育本是人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活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生命價值。蘇格拉底說過,教育是靈魂的轉向。因此,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時,要尊重規律,尊重學生,保障學生自由和創新的權利,要改變在管理中見“物”不見“人”的弊端。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由是人的本質體現,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條件,對于理性成熟的和不成熟的人,我們都無權剝奪他們的自由。馬克思曾經指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的本質”。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育意圖要隱蔽在友好的和無拘無束的相互關系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方面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獲得充分自由的全面發展。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其《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強調,教育要把人作為發展中心,“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應該使每個人都能發展、發揮和加強自己的創造潛力,也應挖掘出隱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財富”。同時,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個性和學習特點,改變實施統一要求、用文化課考試一種標準來衡量一切學生的做法。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如果無視學生的個性,用相同的標尺衡量不同的學生,這實際上無異于暴力強制。按照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不同的人雖然智力元的內容是一致的,但因優勢智力各不相同,因此,其學習過程中的優勢也自然不同。
2.優化學生管理理念
理念是一種看法或思想,它是人們思維活動的結果,它又好像是一個影子,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在學生管理中,如果要改善某些片面的不正確的做法,只是從管理技術上去改變,其效果必定是微小的,關鍵是要改變校長或教師的學生管理理念。受傳統思維定式(如學生年齡小不懂事,需要教師的管束才不會出現狀況;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服從學校或教師的管理是應該的;等等。)影響,一些校長或教師常常以單向度的思維方式看待學生,而缺乏從全面和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因此,往往是只有禁止而缺乏鼓勵、只有批評而缺乏表揚、只有壓服而缺乏說服。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你向自己的學生提出一條禁律,就應當同時提出十條鼓勵——鼓勵他們從事積極的活動”。因此,校長或教師樹立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培訓機構在開展校長、教師培訓時,除了進行一定的學生管理方面的技術知識培訓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強化他們對新時期人才素質、中小學生年齡特征與時代特點及其教育需求等方面的引導與分析,幫助校長、教師突破學生管理中的思維誤區,運用辯證的、全面的和發展的觀點來對待學生和管理學生。
3.強化對教育的科學評價
用什么標準來評價學校對學校的管理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同時也影響著學校在學生管理中的方式和方法。多年以來,學生的考試分數幾乎成了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主要標志,也是衡量任課教師教學水平好壞的主要標志,也是衡量一所學校教育質量高低的主要標志。盡管教育行政部門三令五申不得以考試成績給學生排名,不得以此來評價教師和學校,但事實上并未按此執行。中小學教育是國民的基礎教育,是為明天做準備的教育,其教育的價值觀就是要強調培養學生如何成人、而不是英才的教育,也不是“短期化”的教育,教育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現在,更要關注學生的未來。因此,它的價值不只是滿足眼前需要,而且要為未來的發展奠基。在教育質量觀上,要摒棄唯升學率和唯分數衡量教育質量的做法,樹立一種全面的、整體的質量觀,樹立新型的人才標準和質量標準,要把創新精神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要用素質全面、發展水平高并具有生命活力等來衡量每一位學生,并以此作為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這才能使校長和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去主動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潛能的開發,關注學生健康個性的發展。
4.建設積極的支持環境
從某種意義上講,發生在學校中的某些學生管理異化現象,不是學校或教師的本意,在與一些校長和教師的交流中,筆者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在內心上并不愿意這樣做,他們也知道無論從師德角度還是從建設良好師生關系抑或是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等角度看,這樣做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但另一方面,現在的學校或教師要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部分教師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職業倦怠現象,甚至出現心理異常問題,雖然這些不能作為出現學生管理異化問題的借口,但從社會和家庭的角度來審視,的確應該給學校或教師開展正常教育與管理工作創造一個積極的外部環境,以科學的態度、負責任的精神來考評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盡量減少對學校工作的干預或干擾,不要過多地給學校或教師施加各種壓力,盡可能地尊重和信任學校或教師,讓學校或教師能夠“平靜”而不是“浮夸”、“科學”而不是“功利”地從事學生的教育與管理。
作者:黃全明 單位:寧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