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家庭教育論文
1、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1.1家庭對獨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在物質層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忽略對孩子心理素質的鍛煉。這種教育理念現在現實生活中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孩子過于依賴物質層面的刺激,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質。其次是現代大多數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養,在孩子還很小時就為孩子選擇超出年齡階段的智力開發課程,不僅增加了孩子們的身心負擔,而且也不利于他們的正常發展。在很多家長忙于對孩子智力培育開發的同時,忽略了對孩子們思想素質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長的環境中,所受到的家庭環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對其以后的成長十分關鍵,良好品德是人成為社會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礎。
1.2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當
我國的家庭教育也在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漸發生改變,與過去的那種舊社會教育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改善,但在社會市場經濟的潮流下,很多教育模式已經顯得比較滯后,出現了與整體社會需要脫節的問題,大部分家長不懂得良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易采用一些不科學的方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2.1控制型家庭
這種類型的家庭,其主要特點是女性比較強勢,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女性占主導地位,父親基本處于從屬地位,這種家庭教育結構容易導致孩子更偏向于女性的個性特點,嬌慣、脆弱,而男性品格中的堅強、負責任等優良品質較少得到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很容易依賴父母,自己的性格品質沒有特長。不善于與外界溝通,缺乏廣泛的興趣愛好,生活孤僻單調。
1.2.2打壓型家庭
在打壓型家庭中父母經常強迫子女做他們自己不喜歡的事,做錯了事就會遭到父母的嚴厲懲罰。孩子害怕父母嚴厲的懲罰而被迫接受表面的要求,但心里的叛逆感越來越強。現代社會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深,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過高的期望值有時會產生相反的作用。
1.2.3溺愛型家庭
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性格比較脆弱,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較差,在困難面前就很容易退縮不前,缺乏獨立自主精神,自理能力較差。一旦受到批評就會感到自尊心被傷害,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又由于他們的低自尊低自信,會使得他們容易自暴自棄,他們可能會攻擊自我,逃避現實。
2.2.4放縱型家庭
放縱型家庭是指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應酬等,無暇顧及子女,有些家長認為只要在物質上給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的孩子任性、孤僻,他們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親情的溫暖,造成獨生子女和父母缺少感情的溝通,沒有安全感。由于他們無法得到良好的教導,性格變得冷漠,對身邊的人缺乏責任感。還有一些獨生子女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視和關愛,會故意采取激烈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而當父母沒有及時給予關注的時候,他們就會自我放逐。
1.3家長自身因素及不和諧家庭關系的影響
1.3.1家長的文化程度對獨生子女的影響
家長的文化程度會對獨生子女的成長產生直接的影響。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具有強烈的教育意識,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這些家長關注的不僅僅是子女的學習成績,同時也關心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內心世界,注重對孩子能力和人際交往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文化程度較低的家長往往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沒能盡到自身的責任。
1.3.2家長自身的修養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觸也是影響最大的人,社會學家艾里克森曾經指出,年幼的子女在早期的生活中很喜歡模仿自己的父母,甚至有的孩子過于依賴父母,完全按照父母的行為習慣。父母的自身修養水平高低,對孩子的后天環境有直接的影響,父母的言行舉止從小就會深深印刻在孩子心里,父母道德素質的高低對孩子自身的行為品質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好多現代家庭父母自身道德修養不夠,對孩子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整體社會環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切實提高父母的自身修養水平也是對孩子成長的負責。
1.3.3父母之間的關系對孩子的影響
在家庭生活中,獨生子女最依賴、最信任的總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往往都會把父母的關系看得很重要。當父母感情已經破裂的時候,他們相互之間的各種冷戰、熱戰,會給予獨生子女強烈的刺激,驚嚇、緊張、不知所措,因為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會導致獨生子女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定,容易緊張焦慮、長期憂心忡忡、對人不信任,易發生情緒問題。
1.3.4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影響
緊張的親子關系不利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孩子無法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懷,甚至有時會把父母的關心當作是一種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發展。家長應該注重與子女的溝通交流,培養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2、社會工作方法介入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途徑
2.1家庭治療方法在親子關系中的應用
在薩提亞的家庭治療模式中,溝通模式是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溝通包含自我、他人和情境三個層面。要實現家庭的合理有效溝通,需要兼顧好上述三個層面,掌握其中溝通的藝術技巧,實現家庭內部的良好溝通。家庭社會工作方法解決親子關系問題時,首先要改變不合理的家庭溝通方式。不合理的溝通方式,對親子關系的傷害是最大的,這就需要讓父母學會專業的溝通技巧,比如支持性技巧、反應性技巧、引領性技巧、影響性技巧及疏導情緒的技巧,以便在此基礎上達到最佳溝通效果。其次,引導父母學習有關的家庭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正確了解獨生子女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樹立一種全新的子女教育觀。
2.2小組工作在改善家庭教育觀念中的運用
根據系統成長理論,個體的成長主要有四個特點:首先,成長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其次,成長發展速度的不均衡性;第三,成長發展具有穩定性和可變性;最后,成長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所謂的家庭教育中產生的問題,大多是因為家長們忽略了孩子成長的這四個特性。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在競爭中更有優勢,采取“填鴨式”教育方法,忽略了孩子的發展階段從而導致問題;有的家長、老師總是拿優秀的孩子作為榜樣來鼓勵其他孩子,從而給發展較慢的孩子造成壓力,忽略了孩子成長發展的不均衡性;有的家長總是用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孩子,忽視了孩子成長發展的可變性,沒有很好地結合孩子所處的時代環境、社會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更好的發展;此外,目前教育教學的評價標準單一化,一切向分數、升學率看齊,這也導致了家長對孩子評價標準的單一化,從而扼制了孩子其他興趣的發展,忽略了孩子發展的個別化差異。面對這樣的教育現狀,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促進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家庭小組社會工作者在推進家庭教育指導的過程中,通過一些小組游戲讓家長們了解到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認識子女發展的一些規律,從而按照孩子的成長發展的順序,在充分考慮孩子的自主性、個別性的基礎上,為孩子提供適合他們的、不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傷害的教育。因此,系統成長的理論可以啟發家庭教育指導者的思路,讓我們不斷探討怎樣的教育是適合孩子的,面對不同特質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對其家長進行有針對的輔導,從而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
2.3社區工作在構建家庭教育網絡中的作用
社會工作者在解決家庭教育問題時,除了注重家庭內部問題的解決外,還要將這些問題和家庭所處的社區環境聯系起來,著重社區環境的改善,以提供更多的資源給家庭,還要檢視環境是否阻礙家庭教育的順利進行、社區為居民提供的資源是否有欠缺之處,社會工作者還要思考通過怎樣的途徑來滿足社區這方面的空白,圍繞家庭建立起一個較完整的社區家庭教育支持網絡。解決當代家庭在教育子女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可以采用集中授課的方式向家長傳授教育子女的知識,家長可以通過互相的交流,交換彼此的經驗,也可以了解自己教育子女時存在的問題,社會工作者也可以為家長們建立一個互相學習的平臺,使他們能夠相互支持,在社區內形成一個緊密的網絡;可以在社區中開展各種親子訓練營活動,幫助父母和子女之間建立交流溝通的平臺,使他們能夠互相認同,了解彼此的內心。幫助家長應對子女的每一個成長危機,同時在活動中提升自我能力,從發展性的角度看待教育中所遇到的問題,更好地對孩子實施教育。
作者:唐夢雅 單位: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