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地方高校通識教育實踐的困境
盡管通識教育有著美好的初衷,但是通識教育實踐卻很難讓人滿意。在我國臺灣,致力推行通識教育理念的沈君山校長亦有“沒有人愿意去管”“沒有教授愿意去教”和“沒有學生肯花精神去聽”的“三沒有”之嘆。在美國,通識教育也曾被卡耐基基金會稱為難以跨越的“災禍性區域”。而在我國地方高校通識教育中,這種尷尬的局面更加嚴峻。很多地方高校通識課數量繁多,但由于師資力量相對單薄,教師很難有較大的精力投入到通識課教學中去,致使通識課教育方法單調,教學效果不佳。教師混課時、學生混學分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由于通識課的種類較多,學生來源于各個院系的不同專業,使通識課的教學質量也難以很好地監控,導致通識課教學質量不理想。具體表現在:一些教師備課不嚴謹;授課方式為灌輸式;師生之間沒有良性互動,學生興趣差;部分學生選課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課堂出勤率不高,學生逃課現象嚴重;課堂紀律不嚴,考核方式單一,考試成績主觀性較強等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地影響到了通識課的教學質量。
二、改進地方高校通識教育的對策
(一)更新通識教育觀念,完善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
目前許多地方高校只是將通識課當作擴大學生興趣和知識面的一種可有可無的課程。這種理解其實背離了通識課的核心精神。通識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人”的培養,即首先關注大學生的心靈滿足、生命的尊嚴、精神的自由等等。通識課設置的目的也是為了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格,健全學生的人格建構,平衡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在這種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為核心的通識課精神指導下,通識教育的課程建設也應與之相適應。首先,高校通識課的設置不要盲目追求數量,而應注重通識課的質量。正如牟宗三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所指出的:“我認為通識不是叫一個人懂得多少,自然科懂一點,文科也懂一點,美術音樂都懂一點。要知道個人不是萬能的,沒有一個人可以懂得一切,若真有人無所不懂,那這一個人也不見得有什么可取,做一個有腳書櫥百科全書不見得有什么好處……所以想用‘多修幾門課,多知道一些知識觀念’的觀念套在學校教育中去實施所謂的‘人文教育’,在觀念上就令人迷惑,實施起來更有問題。”其次,通識課內容的覆蓋面應寬些,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都不可缺少,盡可能拓寬基礎,溝通文理。大學通識課應注重陶冶大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格修養和審美情懷。課程設置應包括以下幾大塊:中國人文經典、西方人文經典、中國傳統文化、某門科學特色與方法的闡述,如“物理的精神、方法和應用“”魅力數學”等。其中一些內容精彩、受學生歡迎的通識課可作為“保留節目”,穩定下來,年年滾動開設,打造成精品課程。
(二)加強通識課選課指導
一些大學生對通識課的性質認識不清,他們往往熱衷于選修一些與就業密切相關的實用型課程;還有一些大學生認為選修通識課就是為了獲取學分,以順利畢業,故而選擇那些教學內容相對簡單、考核容易通過的課程。針對大學生選課的功利性、盲目性的特點,學校管理部門應加大對通識課選課指導力度。(1)發揮大學導師制的作用。很多地方大學都設立了導師制度。讓導師指導大學生選擇通識課,不失為一條好途徑。導師根據所帶學生的性格、特點來提出不同選課要求,這樣能做到因材施教。(2)教學管理部門通過選課指南、課程簡介、大學生手冊等材料來指導大學生選課。讓大學生在選課前清楚地了解該通識課的內容、課程要求、授課方式、學時、考核方式等等;也可讓開課老師在正式上課前一周以講座的形式與學生見面,使大學生對預選課程的內容和授課教師的教學風格有感性的認識。
(三)改變通識課教學模式
課堂是整個通識課教育教學中的最基本形式和最重要環節。地方高校的通識課教育往往成效不高,其最大的問題也就出在課堂教學上。據調查,地方高校通識課課堂教學方式基本都是“灌輸式”。課堂教學上幾乎沒有任何訓練要求,對學生的要求也很低。學生幾乎就是抱著混學分的態度,他們壓根兒就沒想過要獲得知識和學術的訓練。想真正提高通識課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改變這種呆板、僵化、陳舊的教學模式。(1)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進行必要的閱讀訓練。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列出一些必要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上課時談談自己的閱讀體會,這樣既能擴充學生的閱讀量,更能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2)營造“互動式”的教學模式,變“教”師為“導”師。一個優秀的通識課教師應該善于營造活潑、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與學的課堂互動中,獲得學習的樂趣。教師可就教學的某個內容進行專題討論,可讓學生自由討論甚至辯論,從而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構建通識課多元評價的成績體系
考核是通識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想讓學生重視通識課,要想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就必須嚴格通識課考核制度。當前地方高校的通識課多采用簡單的期末一錘定音的考試方式,即期末讓學生提交一篇論文了事。這種考核方式往往很難準確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是學生“中途經常缺課嚴重”或“從來就不去聽課”等“混學分”現象產生的根源之一。故打破傳統單一的通識課評價制度,構建通識課多元評價的成績體系,就成為了提高地方高校通識課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這種多元評價的考核體系應包括:(1)平時課堂口試。對一些基礎知識點,教師可以采用課堂提問的形式進行考核。這樣既可以促使學生認真聽講,也能起到課堂點名的作用。如果學生缺課3次即取消考試資格,讓學生不敢輕易逃課。(2)課堂作業考核。通識課老師最好給學生提供一份學習書目,不定期地要求學生提供讀后感。或在課堂上,就某些重要的知識點布置作業,要求學生當堂完成。(3)期末綜合測試。期末測試既可采取開卷的學期小論文形式,側重對學生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考察;也可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但是這種閉卷考試不是考核學生死記硬背的能力,而是著重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多元評價的考核體系將課堂表現、平時作業考核與期末綜合測試考核融合起來,使通識課考核更加嚴格、公平和真實,對于提高通識課的教學質量是很有意義的。
(五)加強通識課的質量監控與評估
隨著各地方高校通識課教學計劃比例的遞增,通識課教學的管理難度也越來越大,導致一些地方高校的通識課教學質量難以監控。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學管理部門將通識課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作為一項常規手段堅持下去。(1)嚴格把握開課關。第一次開設通識課的教師經過試講,試講通過后才能開課;教師要預先提供規范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和完整的教案;應提供正式出版的教材或規范的自編講義。要大力鼓勵知名教授開設通識課,形成精品通識課。(2)監控課堂教學質量。教學管理部門要經常組織教育教學專家不定期抽查教師的教案,并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可于每學期末召開學生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組織學生評教。評價的內容可包括:教得認真與否、努力與否、教材好不好、授課是否清晰、生動等等,并將評課的情況及時反饋給教師所在的教學單位。(3)合理安排通識課的上課時間。長期以來,通識課的上課時間總是安排在相對不太好的時間段,如周一至周五7~8節或晚自習或周末等等,這難免讓學生產生厭學或輕視的情緒。應調整通識課的上課時間,如:將每周的周四或周三抽出來,專門安排通識課。還可將通識課固定安排在每周的某一個時間段。這些措施對提高通識課的教學質量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三、總結
總之,通識課是地方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和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識課在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學功能。通識課教育管理涉及到教學資源及管理水平、師資隊伍建設、通識課課程設置等方方面面,這為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師都帶來了新的挑戰。針對目前通識課課堂教學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只有提高認識,積極面對,重視通識課教學,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與對策,才能保證通識課的教學質量和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作者:胡吉星 白晶玉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