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歷史論文
1、高職院校歷史課堂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
1.1開拓學生創新精神
創新是改革發展的動力,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詮釋出了輝煌的歷史是在先進的生產力水平作用下的結果,而先進的生產力又是以創新為根本動力的,通過歷史課堂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對創新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今后就業創新的熱情,尤其是在技術上的創新,其可以帶動整個國家生產力的發展。
1.2弘揚中華美德
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傳統美德,比如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孔子身處困境成《春秋》;屈原遭放逐而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后的《史記》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一系列的歷史風云人物其身上所體現的精神都有利于弘揚中華美德,塑造完美的人格品性。
1.3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無不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正氣。通過對這類經典名言的詮釋,可以讓高職生深深感知一種強大的愛國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然而也只有具備了這類品質,一個人在今后的就業崗位上才能不失方向,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2、高職院校歷史課堂中人文素質教育滲入途徑
2.1明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本質意義
人們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攝取文化價值,從而獲得深刻而全面的人生體驗。而這種人生體驗、文化品位與技術能力絕不是僅僅靠僵死的、物化的知識所能獲得的,它需要人文教育的滋潤。科技文化的迅猛發展導致知識不斷更新,本已極其繁的社會職業崗位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的大系統,高職教育的專業方向具有較強的職業定向性與針對性,但是要為每一個職業崗位分別設置專業是完全不可能。因此,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他們今后的職業發展空間。在現代社會中,任何給定的知識都注定是不完備的,唯有內在的人文素養可以成為人生的重要動力和創新的重要源泉。高職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的屬性,決定了其培養出來的人才應具有以道德品質為基礎,以人文素質為依托,以從業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高職教育內涵發展,必須“以人為本”,摒棄重職業教育而輕人文教育的偏頗做法,重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著力培養學生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以及尊重人的尊嚴,價值的生命意識,并能與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文素養。
2.2開設歷史人文學科課程
精心設置人文學科課程人文社科知識是人文精神與修養的前提和基礎。加大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投入,努力構建良好的教學支撐體系。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變是推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的重點,所以必須引入系列具有豐富社會歷史經驗的教師、引入相關歷史教材,改革課堂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人文知識的學習積極性。高職院校要摒棄僅僅圍繞專業設置課程的模式以及將專業劃分過窄、知識分割過細的觀念;以大學科逐步代替現有專業,廣泛開設一批以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社科類的必修課,文科生可以選修一些理科的課程,而理科生也可以選修一些文科的課程。而且還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挖掘、整合人文社科教學資源,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加強文科學生的科學素質教育并強化理科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2.3打造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增加教育投入,引入不僅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較強的教學與科研能力,還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的歷史教師,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完善自身水平,不斷學習學習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并且在歷史課堂傳授過程中把人文精神透徹的詮釋出來,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對社會對國家有責任心的人。所以要讓教師成為學生在人生路上的指明燈和充滿人格魅力的精神導師,強化人文素質教育,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2.4開展一些關于人文社科的歷史講座
總體來看,當前高職院校人文學術氛圍較弱,老師和學生都忽視了對人文知識人文素質的培養,所以必須打破這一格局,有規律有組織有計劃地去開展一些人文系列的講座,可以聘請知名社會專家,人文藝術家等進行專題講座,從而調動高職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加強專家與學者的課堂互動交流,增強講座的實際效果,增強整個院校的人文氣息。
3、結語
總之,在市場為導向的辦學前提下,注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已成為當務之急,然而歷史文化知識又是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所以在歷史課堂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作者:賈楊兵 單位:四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