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會實踐論文
“生態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門統籌規劃與組織實施,還要求學校各有關部門協作,共同完成。
一、教學目標的改革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要素是介體中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它是決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狀態的要素,因而在改革發展中,它是重點。《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明確了加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必要性與目的,即:“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這句話有兩個含義:一是提高學生能力,二是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這是一個總體目標也是一個宏遠的目標,有賴于一個個下級分目標的實現。我們要努力構建的教學模式是有主題、有內容與大學生緊密關聯的,與之相適應,教學目標的設定更要具體。
1.德育目標更明確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是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能激發道德教育主體的認知情感和道德實踐的參與積極性,對大學生思想、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塑造將起到重要作用,從而更加有利于大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為培養高素質的畢業生及負責任的公民服務。這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都應該達到的德育目標。“生態社會實踐”除了具有上述功能目標外,因其主題鮮明、內容具體,因而德育目標更明確。它重視“生態”,更重視“實踐”的主體———人的因素,重視人的價值觀和人與自然等倫理道德問題,著力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
2.導向功能更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重要作用是導向,即以正確的思想指導人們進行實踐活動。建立“生態社會實踐”教學模式,即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相關的生態社會實踐,體驗馬克思主義生態原則和共產主義的精神風貌,引導受教育者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社會現實相對照,認識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培養具有正確的生態觀,敢于擔當的新時代人才。從而更好地發揮思政課教學對未來導向功能。
二、理論教學
生態社會實踐教學包括理論教學、社會實踐、實踐報告撰寫、評價、建檔等環節。加強生態文明的理論教學以及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講授就是第一個環節。
1.加強生態文明的理論教學高校要真正做到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必須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首先,舉辦生態文明教育的專題講座,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使大學生系統地了解生態文明知識,提高他們生態道德素質,激發他們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其次,把生態文明知識納入思政課中。結合思政課四門課程各自的內容和特點,客觀地聯系有關生態文明的知識以及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結合歷史發展講述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在分析比較文明層次的基礎上闡述生態文明是一種正在生成和發展的文明范式,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理性反思的產物,是人類選擇和確立的一種新的生存與發展道路,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要著重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和環境法律法規教育。在“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教學中,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從理論的層面講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確轉變發展方式,可持續發展戰略才是我們的唯一選擇。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中,我們要用普遍聯系的觀點說明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從哲學的高度理解科學發展觀,樹立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
2.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等的講授講授的內容有:調查研究方法,調查研究的一般過程以及基本抽樣方法,問卷設計與評估,資料搜集方法,數據錄入與處理,調查報告擬定等。此外,還要講解實踐論文的撰寫要求、評分標準、考核方式、閱卷方式,等等。
三、系統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首先,統籌兼顧,全面安排。制定思政課實踐教學大綱以及生態社會實踐教學計劃,編制教學指導方案,設計實踐路徑,確定具體的生態實踐主題,布置實踐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包括年度計劃、年級計劃、教研室計劃等,甚至要在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實施方案中反映出來。其次,適當選擇實踐形式,領導、組織實施實踐教學活動。主要采取“自主實踐形式”和統一的社會實踐形式。
1.“自主實踐形式”
“自主實踐形式”一般以小組或學生個人為單位,自己尋找實踐地點,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志愿服務等。實踐完成后要有照片及活動總結,還可以進行PPT介紹。通常可以在大學一年級中開展,新生開學時把任務布置下去,要求學生在第二個暑期結束后,開學的第一周提交社會實踐報告,由思政課老師根據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評分標準進行評閱,將學生成績評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個等級。“自主實踐形式”主要包括: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是自主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是對高校所在區域的河流水質、土礦企業、環境狀況、生態物種等現狀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以書面調查報告的形式反映真實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同時讓學生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自然環境,認識到自身行為與生態狀況的緊密聯系,以知可為、知不可為,讓高校生態教育與地方特色相結合,因地制宜,為地方政府正確有效地規劃環境治理與城市發展提供科學的方案和依據。社區服務。以小組或學生個人為單位,聯合街道居民委員會,開展社區生態文化的宣傳,組織定期性的生態環保之類的社區活動,組織學生義務打掃社區衛生、進行社區綠化等。志愿服務。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生態環保義工組織如綠色環保協會、素食協會、傳統文化學習中心,鼓勵學生參加這類組織的義務勞動等。
2.統一的社會實踐形式
統一的社會實踐教學,由任課老師負責聯系,并親自帶領學生參與和考察,重點是可能對環境產生污染的廠礦以及對學生有重大教育意義的單位,如污水處理廠、造紙廠等。這種形式計劃性更強,在思政課社會實踐安活動中,在整個教學模式中都應該體現。一般可以組織二至三次大型的活動,分別在大一和大二進行。主要有:軍訓。大一學生軍訓是大學生最初接觸到的生態社會實踐的第一課,利用軍訓等大學生信念理想教育的機會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教育,開展實踐活動。這一工作,主要由學生工作處以及思政課部等單位組織進行,形式可多樣,有講座、有學生自導自演的小品、學生演講及宣傳環保的畫報、墻刊等等。學生全員參與,是行為的主體。環保節日開展活動。利用環保節日(“3•12植樹節”,“4•7世界衛生日”,“4•22世界地球日”,“5•31世界無煙日”,“5•6世界環境日”)組織活動,意義重大。合作活動。與地方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合作。高校應積極主動地與地方政府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加強該地區的生態文化建設,對于非生態文化環境加強監管和治理,舉辦聯合性的生態社會活動,倡導大規模的生態環保行為。邀請非政府組織的知名人士來高校做匯報演講等等。生態社會實踐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實踐模式,需要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運用,并在實際當中不斷完善,除此之外,還要建立相關的長效機制如制度保障機制以及監督考核機制等。
作者:周翠嬌 單位:湖南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