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心選材,借物引發
1.1選擇的課題要適當
凡是幼兒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科學與技術都可以成為發現學習的對象。只有這樣,幼兒才會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發現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起對科學的興趣,從小培養科學探索精神。例如:磁鐵找朋友、神奇的指南針、有趣的面粉、彩色糖紙、馬路上的車、物體沉浮、物體的移動、物體的下落、萬花筒、放大鏡、望遠鏡、不倒翁、沙水游戲、天氣預報等等。
1.2提供的材料要充足
通過實踐我感到,在同一活動中,同時提供多份相同的材料以及給幼兒較多的選擇機會,有利于幼兒的發現學習。這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若干幼兒同時想玩一種材料而產生的爭執或等待現象,而且可以及時滿足幼兒模仿他人活動或想與別人共同活動的愿望。在這種情況下,幼兒間相互作用的機會也更多,也正是這種相互作用,使幼兒通過交流獲取信息,進而使自身的發現學習不斷深入。
2、設疑促思,循序漸進
在指導發現學習中,教師應積極激發幼兒一股“我要玩”、“我要學”、“我要說”的沖動。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解放幼兒大腦、雙手和嘴,讓他們在教師的啟發下,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2.1教幼兒發現問題
幼兒是課堂的主體,他們好動,喜歡活潑、熱烈、歡樂的氣氛,如果讓他們自己動手,積極活動,自己去發現問題,將會使幼兒獲益匪淺。例如:在“磁鐵找朋友”的活動中,我將各種各樣的材料分別放在幾張桌上,讓幼兒自己去選擇,自己去擺弄和嘗試,同時還根據幼兒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加以提問:1)請你試一試磁鐵有什么用?2)當某些幼兒未能充分地與學習材料互動時,我就提醒:“你是不是把所有東西都吸過了?找找看有沒有漏掉的?”3)“看看這些不能被磁鐵吸起來的東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那些能吸起來的東西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這時,幼兒說有的東西吸起來了,有的東西吸不起來。我請幼兒將能吸起來的東西放一邊,吸不起來的放另一邊,幼兒很快發現:是鐵就能被吸起來,不是鐵就吸不起來。在此基礎上,我取出裝滿鐵屑的塑料蛋,再讓幼兒用磁鐵接近塑料蛋,結果出乎幼兒的意料,塑料蛋被磁鐵吸住了,這時教師顯然是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矛盾出現了,“為什么磁鐵不能吸塑料片,卻能吸塑料蛋呢?”這個設疑,立刻把幼兒思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大家開動腦筋,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2.2教幼兒提出問題
幼兒的發現學習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周圍事物產生興趣,從而在觀察、操作中發現各種問題,幼兒學習提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欣賞文學作品后鼓勵幼兒對不理解的詞、句子進行提問,或在散步、參觀、郊游時根據所見所聞進行提問,也可以鼓勵他們針對生活中的某一些現象進行提問。除此之外“,提問接龍”也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形式。例如:在幼兒郊游后,我組織了“提問接龍”,讓5-6名幼兒自由組合為一組,相互提問回答。方法是輪流擔任主持人,由他提問,請其余幼兒搶答,誰回答正確,就是當下一輪主持人。在這種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則在一旁觀察、引導,如此循環往復,幼兒在提問———回答———再提問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敢于提出疑問的品質,促進了思維的發展,而且也積累了相互學習的經驗。
2.3教幼兒解決問題
幼兒的發現學習有一定難度,往往會遇到困難,有時擺弄再三也達不到預定的目標。這時,教師切忌急于求成,將答案告訴幼兒,而應該重視幼兒發現學習的過程,把握時機,有策略地引導,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例如:我用小竹子做魚竿,用磁鐵做魚鉤,往空塑料袋中裝入了鐵釘、鐵片,并充滿空氣,在裝飾成各種可愛的熱帶魚。游戲時問題出現了,由于做魚鉤的磁性較小,而塑料袋中的空氣多,鐵釘、鐵片體積小、數量少,魚根本釣不起來。此時,若是教師不做出反應或不提供幫助,幼兒將喪失信心和興趣,將使良好的時機擦肩而過,互動過程不和睦,不成功。于是,我進一步引導幼兒“:小魚怎么釣不上來呢?咱們想想別的辦法吧!“”魚鉤是用什么做的?”“磁鐵。“”誰是磁鐵的好朋友?”這時就有一位幼兒走過來一腳就把魚踩癟了,用魚竿一釣,魚就釣起來了,全班歡呼雀躍。游戲結束的時間到了,我首先表揚了這位幼兒,但又提問:“小魚的肚子總癟著,多難受呀,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在以后的幾天里,孩子們想了很多的辦法:有的往塑料袋里多放了鐵片;有的把魚肚子內的空氣放掉一些,使它既不太鼓也不太癟;有的用幾塊磁鐵做魚鉤,加大了磁力;還有的干脆把魚鉤放進魚肚子下面去釣……幼兒學會了很多種途徑去解決問題,在玩中獲得了知識。而教師呢,在耐心的等待中,既完成了預定的目標,又培養了幼兒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實踐證明,發現學習對處于行動和形象思維水平的幼兒來說,卻是一種有效且適宜的學習方式。
作者:阮碧霞 單位:福建永安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