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語言的啟發性
啟發式教學,強調的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統一,教師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為了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應善于運用啟發性的教學語言,讓學生在教師富有啟發性和誘導性語言的作用下,始終處于緊張而積極的思考狀態,從而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用當前熱點問題為引子,以學生所聞所見為例子充實教學內容,以啟發的形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調節學生情緒,創造輕松教學環境,使學生“樂學”、“好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利用現實中的小案例進行分析,從而將抽象、枯燥的理論說教變得有趣有味,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案例教學內容的選擇,應遵循實用性、典型性、針對性、理論性、借鑒性的原則,將復雜的理論內容簡單化。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啟發性。教師的教育、教學不是一種單向的簡單傳授和灌輸,而是通過富有啟迪、暗示、點撥、引導性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產生內在的自我學習要求與愿望,產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教學語言的啟發性,還要求通過特定的教學方法和語言表達形式,把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觀性結合起來,重在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教師還要善于誘導學生質疑問難,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設置問題的情境。教師要善于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方式,用歸納、演繹的邏輯思維方法去推導知識,保證學生準確地理解知識。
二、教學語言的精練性
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其中語言精練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不論你準備了多么好的教具,采用了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如果語言不精練,表達不清楚,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還要考慮自己的教學語言。語言精練,是不是少講幾句就叫語言精練呢?不是。語言精練是指措詞精當,言簡意賅,干凈利索,語句長短適中,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問題應講明、講透,避免較多的“題外話”破壞了教學語言的連貫和流暢,浪費課堂的教學時間。那么精練的語言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認真備課、深鉆教材中得來的。精練的語言是教師上好課、教好學的前提條件,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向課堂時間要效率的重要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更多的相互討論和雙邊活動,進而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教學語言的通俗性
通俗明白、淺顯易懂是教學語言最基本的要求。教學過程主要是師生之間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雙邊活動,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教材的知識內容傳授給學生,從而使學生聽懂、學會,熟練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提高思想。其前提條件是教師使學生聽懂,而教師使用的教學語言,如果不能通俗明白、淺顯易懂,講話刁鉆晦澀、詞不達意,使學生聽起來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就無法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事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獲得間接知識,即主要不是通過學生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而是通過學習書本知識,獲得前人在實踐中的認識成果。這樣學生可以迅速地接受前人的知識財富。但這種表現在教科書或其他教學參考書中的知識,是用書面語言來傳遞知識信息的。書面語言和口頭語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式,雖然彼此有密切聯系,但又各具特點,有一定差距。有些書面語言,學生是不易理解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師必須把比較艱深、死板的書面語言變成淺顯易懂的、比較活潑的口頭語言,使學生容易理解。這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通俗化、口語化。教師的有聲語言作為物質形式的刺激物,表達的意義只有被學生接受才能真正構成有實際意義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只有運用大眾化的語言,講得通俗易懂、明白曉暢、平易近人,才能使學生聽得懂、聽得明白。如果滿口新名詞、新概念和專門術語,或故作高深、晦澀難懂,勢必影響學生理解知識。教師講課要注意用語的規范化,不生造名詞術語,不說半通不通的文白混雜的話,也不說吞吞吐吐的半截子話。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的主要紐帶,它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總結和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劉曉娟 單位:內蒙古包頭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