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初中歷史論文
一、學生命題技能得到提高,命題習慣得到培養
經過三年的課題實踐,學生的命題經歷了一個由無到有,由粗到精的過程,收獲了創造的愉悅和成就感。盡管他們的思維顯得很稚嫩,但常常因萌生新的創意或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給教師和其他同學帶來驚喜。
二、教師命題與評價試題的能力相對提升
當前的歷史教學是基于歷史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是教師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評價學生命題質量,是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具體落實。學生命題先經過生生評價,再由教師點評。為了對學生的命題給予精準恰切的評價,或者對學生的命題進行修改與矯正,教師必須提升自己的試題評價能力。這就促使教師廣泛瀏覽各地中考題,其他各區期中期末試題及練習題,讀有關試題解析的教輔資料。經歷這樣的過程,勢必提高教師的命題、評價試題的能力。
三、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命題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命題的任務驅動學生仔細閱讀教材,把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概念,在運用這些知識命題的過程中,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美國學者經過研究歸納出不同學習方式留存于人腦信息量的“金字塔”型數據統計圖表顯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通過聽講留存的信息量僅占5%,但是通過實踐(即體驗)獲取、保留的信息量高達75%。顯然,學生命題實踐獲取的知識量將遠遠超過聽講獲取的知識量。而且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會加深。學生命題實踐中發現的問題:
1.教師指導缺乏針對性。學生在命題前需要教師的指導,但是有的教師備課的時候沒有確定具體要求,命題前不講明要求。對于學生命題出現的偏差,又缺少準確的矯正性評價,影響了命題質量的提升。比如,小字的部分,不作為考查的內容,不作為答案呈現,但是學生的命題頻頻出現,反映了教師命題要求的不到位。
2.學生命題缺乏規范性。由于教師指導不利,學生命題能力有限,學生的命題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包括表述不規范,題于不完整,設問不清晰,內容偏離主干知識等。
針對學生命題中存在的不規范現象,提出優化與改進措施如下:
1.加強指導與評價。新課標過程與方法規定學生做到:“在了解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并嘗試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通過搜集資料、掌握證據和獨立思考,初步學會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價,并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嘗試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命題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命題前教師對命題的范圍、題型特點、設問要求應有清楚的規定,以便學生操作時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命題后應本著鼓勵的態度,指出優點與不足,匡正偏離課標要求的內容。
2.做題過程中隨時借鑒他人的長處。日常復習、進行試卷講評的時候,會大量接觸成題,教師可借機與學生品鑒優質試題。遷移從中獲取的技能運用于自己的命題實踐。長此以往,積微成著。學生命題層次必將得到綜合提升。
3.鼓勵獨創原作。部分學生在命題的過程中投機取巧,“盜用”題片或練習冊中的原題,這不利于改進命題技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誠實的道德品質。教師在評價的時候務必策略性地指出來。在加分、發卡片等獎勵措施上體現與原創的差異,勉勵學生獨創原作,杜絕“舞弊”行為。
四、小結
司馬光說:“登山有道,徐行則不困,措足于實地則不危。”指導學生命題的過程如攀登崇山峻嶺,需要教師耐心謹慎地引路,待到領學生找到合適的路途,掌握正確的登山本領,就會不斷攀登新的高度。
作者:袁紹萍 單位:吉林省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教育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