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大學生就業的現狀
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學生的擇業觀念的問題。大學畢業生對于崗位的地域要求和行業要求,使很多大學生錯失工作機會。人才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導致一些艱苦地區和基層崗位人才緊缺,而大城市和相對“體面”的行業則人才過剩。整個生產制造業作為國家解決勞動力的重要途徑,一段時間還出現了長三角、珠三角的用工荒,但是缺口為一線操作人員,并不是管理者,或者白領。而目前的大學畢業生大多不愿從一線員工做起,這就造成工廠缺人,而社會上卻還有更多的人沒有崗位可以就業的問題。同樣西部地區為了吸引大學生扎根西部,開出優厚的就業條件,但是仍然無濟于事。這樣的擇業觀念使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的待業大學畢業生走入社會。(二)已就業大學生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通過對2013屆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訪問調查,已就業的大學生的平均薪資水平低于3000元,處于工資層較低水平。就勞動報酬來說,難以達到高質量就業。再從個人價值和身心發展需要來看,8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對現有工作不滿意,多有懷才不遇、抱負難施的感受。大學畢業生剛剛步入工作單位,即便有幸進入心儀城市的大企業,往往要從最基層做起,而且以為缺乏工作經驗等問題很長一段時間難以被領導認可。這樣的境遇使他們難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更難以愉快地工作,滿足身心發展的需求。
二、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對于高校挑戰和機遇并存
高校負責為大學生提供高等教育,是大學生從學生時代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所以高校對于實現大學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校擁有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求人才的義務和責任,所以大學畢業生存在的就業問題,客觀上對于高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盡管就業崗位的供求不平衡是客觀的經濟問題,但高校的培養體制也存在一定問題。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對于高校教育的認可度。甚至在廣東等一些商業機會較多的地區,有的家長不鼓勵孩子讀書,而是建議他們從小進行經商實戰學習。許多高校不得不因為就業問題縮減部分專業的招生規模,縮減大學畢業生人數。學生生源短缺和培養體制改革是大學生就業問題對高校提出的重要挑戰。同樣機遇和挑戰并存,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為高校提供了一個反思和改革的契機。一段時間,眾多高校盲目擴大招生規模,使得大學畢業生人數在短時間內激增,而培養效果又達不到預期目標,經濟發展所提供的崗位需求也無法滿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需求。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形勢遏制了高校盲目擴大招生規模的勢頭,回頭反思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方式存在的問題,尋求改革的方法。所以大學生就業問題對于高校又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高校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
提高大學生就業水平,不僅要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而且還要保證就業的質量。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實現大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對于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設置符合社會需求的系統專業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
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專業知識不夠扎實,缺乏較好的實踐操作能力。在招聘會上,很多企業表示他們并不是不缺人,只是很難找到符合他們要求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的原則是寧缺毋濫。而且他們表示希望招收既有學歷又有工作經歷的員工,將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培訓成優秀的公司員工需要的時間成本和物質成本太高。面對這樣的現狀,高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加強實習管理尤為重要,延長實習在本科學習中所占用時間,切實提高實習過程給學生帶來的收獲,彌補大學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的不足。專業知識是大學生參加工作的本錢,如果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都不能熟練掌握,那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注定是失敗的?,F在的高等教育講究“亦博亦專”,但博學的是在對自己專業知識有所鉆研之后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的其他學科知識。如果博而不專,什么都略懂皮毛而不能熟練運用,很難在一個行業找到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所以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心理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高校有必要針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開設就業心理相關課程,讓他們了解目前的就業形勢,幫助他們分析地域和行業對于自己就業的影響,根據自身情況對自己的就業理想有一個合理的定位。高質量就業不僅是物質上的薪資報酬,最重要的是個人價值和能力的實現。而在最艱苦的地方可以更容易地發揮一個人的價值,而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滿街都是大學生,尋找個人發展的空間相對較難。溫家寶曾號召中國礦業大學的畢業生到基層去,那里大有可為。國家的政策引導大學畢業生深入國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這樣的人生選擇不乏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一種途徑。同樣基層就業并不妨礙大學畢業生實現人生理想,所有企業單位的高管都是經歷基層的磨煉才可以走到事業的高峰期。每個人的青春都迷茫,高校有責任改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引導大學生合理擇業,避免大學畢業生較為普遍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
(三)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
目前,很多高校在學生剛入學時已經開展了關于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并且引導學生根據學生的個人發展情況,不斷地完善修改,學校和老師給予指導意見和及時反饋。有的高校甚至在大學生生涯規劃方面形成了專門的學科,旨在引導大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理想,在高校的學習生活中按照自己預設的目標努力奮斗,使自己成為符合理想職業人才需求的標準。大學生的生涯規劃使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明確了個人奮斗的方向。這樣有助于高校根據學生個人意愿和興趣制定相應的培養方向,因材施教,更有助于大學生在畢業后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聯合負責制
眾所周知,研究生的培養方式是導師制,有的學校還采取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聯合培養的方式。但是本科生卻很少有高校配備導師,更沒有校外導師,只有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會采用指導老師負責制。如果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高校能夠為本科生配備導師,甚至是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相結合。導師通過對自己學生的長期了解以及對社會行業人才需求的了解,能夠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且能夠發揮個人價值的工作崗位。另外,高校開展校企合作,能夠為學生提供社會工作經驗充足的校外導師,指導學生的成長成才。最后導師的人脈資源也可以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一些了解和參與相關行業的機會。高校采用導師負責制,為了激勵老師對于學生的就業問題更加關心和負責,可以將老師帶領學生的就業水平和工資績效掛鉤,設計專門的考評機制。當然,高校在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水平方面,能做的還有很多。比如學校設立專門的學生就業工作指導的部門的督促與引導學生就業,開展校園招聘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校外招聘信息等等。此文主要是從高校的角度出發,論述大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問題。關于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學生個人、家庭、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提高各方面的合力,才能確實解決大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問題。
作者:鮑龍鴿 王慧瑩 謝曉羽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