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學政治教育的現狀
1、教學觀念陳舊
新課改的要求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但是在中學政治的教學中,并沒有體現“以學為本”的教學目標,目標陳舊,教學效率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師過度的強調知識學習、考分的結果,單純的依靠解題訓練來完成政治知識的學習,沒有探究性、合作性學習內容的思維。
2、教學方法運用不得當
目前,大多中學政治教育是“講授法”為主的,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記,師生缺乏互動,學生容易走神,參與性很差,教師把握不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處于被動狀態,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死記硬背。政治教師也僅僅注重知識學習的掌握,而忽視其他目標的實現。中學政治教學方法大部分是讓學生在固定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參加高考,教學方法的改進是為了應付升學壓力,而不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身心健康。
3、教學效果不明顯
中學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適用課件、小組互動、提問等形式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效果并不明細,有鞋教師直接從網上下載一個現成的課件,不符合學生的接受情況,收效甚微。教師提問的問題對于學生也是很茫然的,很難回答,沒有思路和線索,及時有學生回答了問題,教師也僅僅以對了、錯了將其思維及拓展思維所扼殺。一些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效果并不是很明細。2.4缺乏教學評價模式實施課改后,大多學校能夠按照課改要求對學生進行評價,一改之前只評價學生考試分數的評價機制,但是在實踐中,教學評價依然單一,評價的內容過度依仗書本知識,忽視實踐能力、心理素質、學習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察。尤其在一些觀摩課中,為了迎合評課標準而設計一些教學環節,比如課堂提問、多媒體運用、板書美觀等等,這些不是為學生服務的,不符合學習的實際需求。評價方式也是以傳統的紙筆書寫為主,以學生考試分數為準,很多的政治教師對這種評價方式不滿意,認為過分的注重結果,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
二、改進措施
1、構建師生互動課堂
師生互動,是可行有效的教學實施策略,是師生憑借固定經驗來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方式,在政治課堂中,通過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式學習達到政治學習的目標。構建師生互動課堂,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點,將教師從升學壓力找那個解放出來,改變大量知識傳授的方法。政治課本身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理論性,比較枯燥,學生不要將其作為一種任務,失去學習的興趣。中學教師走下講臺,擺脫師道尊嚴,走進學生,結合身邊教材,將知識融入到這些素材中去,帶著學生一起玩,和學生一起探究、討論,用于試驗、摸索。也可以就學生提問、老師講解,老師提問、學生講解綜合運用到學科的學習中去。
2、改進和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是政治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再一味的講授知識,而是學生學校的組織者和合作著,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用簡單實踐操作活動來幫助他們理解政治抽象理論。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高度抽象的內容可以以講解法或許興趣講解法為主,利用大屏幕,放置一些圖片,引發學生興趣,教師在拋出上課的主題,學生也會自動進入尋找問題的環境中去,教師也必須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樣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好;對于需要論證的內容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和發言,教師結合教材進行適當的講解,通過討論完成學習任務,能使得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得到體現,增加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3、構建合理的教學評價系統
教學評價不是針對于教師,而是針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中學政治教育評級系統要樹立正確的評價觀,不能局限于知識的獲得和分數高低,對學生的情感價值觀以及學習習慣納入評價系統,不能僅僅看重結果,更加重視他們在政治學習中體現的變化。既然以學生為評價主體,評價系統要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包括老師、家長、學生,應該加上學生間的互評以及自評,培養學生養成客觀評價事物的能力。建立綜合素質評價表,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愿望、交流能力等等進行評價。對學生進行評價,僅僅考考試成績是不夠的,將學習成績與其他評價方法結合起來衡量學生素質,教師可以將學生在政治課堂表現記錄下來,形成過程性評價,及時發現學生在發展中的需要,改變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另外,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機制,可以促進教師的自我改進和反思能力,一定要打破關注教師行為的評價行為,將關注點轉向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過程參與、交流合作等方面,讓“真正的教”服務于“真實的學”。
三、結語
我們一定要樹立新課改觀念,打破傳統基礎教學模式,掌握教學實際情況,做到真正服務于學生政治學習,認真實施政治教學措施,讓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學習中去,師生互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張磊 單位:安徽省阜陽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