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家庭教育論文
一、當前中國家庭教育存在的幾點問題
1.家長與孩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隨著社會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家長越來越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了應付工作和社會交往上,留在家里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多于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和思想變化。據記者的不完全調查顯示,做好家庭教育存在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工作時間忙、缺乏時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家長與孩子之間關系越來越疏遠,溝通越來越不暢,彼此都不能充分理解對方,最終使得隔閡越來越大,成為家庭中最親密的陌生人。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家長沒有時間,沒有心情,沒有精力去詳細了解孩子的思想變化,不能夠認真聽取孩子對事、物的各方面表達。孩子一旦犯錯,只是一味地橫加指責、批評孩子的不良行為,而不去認真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其二,家長對孩子采取了相對漠視的態度,這里不是說家長不關心、愛護孩子,而是說家長對孩子的任何行為都采取遷就、討好的方式,回避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孩子的關心僅停留在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上,對孩子的良好品格和習慣的養成、思想和心理的變化漠不關心。正是由于主觀上存在著各種溝通障礙,使得親子不能實現有效的溝通。
2.家長盲目的獎勵與懲罰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見過這樣一些現象:某個小孩子(大約1-2歲)突然有一天,嘴里冒出一句臟話,其父母、祖輩大為驚奇,繼而樂滋滋地大加夸獎“喲!會罵人了呀!說得好!再來一句!”;某個小孩子(大約5-6歲)一天與父母一起遇到了父母的朋友,其愛理不理,毫無禮貌,父母頓覺臉上無光,繼而怒氣沖沖,大加申斥,大打出手。前者,父母不分是非,盲目夸獎;后者,父母一時氣憤,打過了事,盲目懲罰。但是,不管是哪一種,其產生的教育效果都不會是良性的。家長盲目地對孩子取得的一點點“成績”,大加贊賞,一方面容易使孩子養成沾沾自喜、自鳴得意、夸夸其談等自尊自大的不良習慣,而且也使孩子不能夠接觸到他人對他的真實評價,使其接受挫折和失敗的心理承受力大大下降,一旦某一天這些“泡沫”被戳破,他很可能會從此一蹶不振;另一方面,如果所謂的“成績”根本就是錯誤的,盲目的夸獎往往會使孩子以為那樣做是正確的,是大人贊成的、鼓勵的,以后他們還會繼續采取同樣的行為,如此這般,不良的行為、語言和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另外,現在大多數家長往往喜歡采用物質刺激的方法來獎勵孩子,雖然效果顯著,但是容易使孩子形成對物質的貪婪追求的拜金主義思想。與盲目的獎勵一樣,盲目的懲罰也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對未來他們的人生產生不可估量的負作用。
二、管理學知識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
1.家庭教育中的“計劃”
管理學將計劃定義為“對未來所要從事的事業的謀劃、規劃和打算。”對于孩子的教育,同樣應該注意“計劃”,也就是說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未來進行規劃、謀劃,包括希望他成為什么樣的人,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具備哪些方面的品格等等。我們不是在說父母應包辦孩子的未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父母的思想和行為會決定孩子的未來,所以父母應幫助孩子規劃他們的未來,為他們描繪未來成長的路徑。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家長首先要觀察、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與他們共同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每個孩子都有他自身的特點,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出發,更加容易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與他們共同選擇和確定學習目標,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習效果會更好。其次,家長要注意對孩子的學習做好長期安排。學習內容不宜過多、過雜,學習時間不宜太長、太集中,要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孩子身體和心理可以接受的范圍,安排他們的學習生活,做好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第三,對于孩子的智力學習、品德培養和生活常識的鍛煉,要同等重視、一視同仁。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首先要學會的是如何生存,而在人類社會,除了掌握科學技術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及與人和諧相處的技巧。因此,父母應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注重他們道德、生活習慣和生活技能的培養,不同的階段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工作、學習的習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是否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規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將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和人生,乃至影響我國未來公民的綜合素質。
2.家庭教育中的“溝通”
我們常容易混淆“溝通”與“交流”的含義,在管理學中“溝通,是指意義的傳遞和理解。”交流更多地是強調信息在雙方之間的傳遞,不強調“意義的理解”,因此,交流是溝通的基礎,只有在雙方進行了充分的信息交流的基礎上,信息意義的理解才能夠實現。家長應與孩子多做交流,多去觀察和了解孩子思想的活動變化,多去熟悉他們關心或喜歡的人、事、物,這樣,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就更加容易理解他們,達到“溝通”的目的。家長越能夠理解他們,他們就越愿意與家長交流,家長也就越能夠掌握孩子各方面的情況變化,越能夠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興趣,擴展學習范圍,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越能夠增加彼此的感情,形成和睦、良好的家庭環境。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第一,切勿先入為主,以自己的經驗或事物的表面現象來判斷孩子行為的對錯。最好的做法是在沒弄明白事情的原委時,不妄下結論,不隨意處置。例如打架,本身是不好的行為,但如果沒弄明白孩子為什么而打架,就打罵孩子,一味批評孩子,很可能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使孩子產生對父母的不信賴感,使未來的親子溝通更加困難。第二,語言使用要恰當。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明白自己行為的對錯,如果家長使用了不當的語言,很可能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在他的心底留下巨大的陰影,進而影響他的價值判斷。例如當孩子第一次偷拿父母的東西被發現時,如果父母說:“你怎么‘偷’爸爸的錢?你怎么好的不學,學做‘小偷’?”那孩子就會明白“原來這就是‘偷’啊!”,認為父母把自己當“小偷”,是壞孩子,甚至孩子還有可能產生自暴自棄的思想。事實上,孩子在做某件“壞事”之前,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錯誤的行為,心里也根本沒有“偷”、“搶”、“奪”等概念。注意溝通的語言、方式和方法,針對不同情況適時采用恰當的溝通手段,往往會使溝通的效果事半功倍。這是在家庭教育中尤其要注意的方面。
3.家庭教育中的“激勵”
在管理學中激勵的分類很多,其中一種是將“激勵”分為“正激勵”——獎勵和“負激勵”——懲罰。在家庭教育中要善用正負兩種激勵,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幫助他們掌握正確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方法。“雖然家長愛護孩子是天性使然,但做父母的還是要做到既威嚴而又慈祥。”“反之,孩子就會養成任性和驕橫的習性,就會對父母沒有應有的敬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做到嚴慈相濟。越是對孩子抱有一顆慈愛的心,就越是要嚴格要求。”在孩子做正確的事時,要鼓勵他,獎勵他;在孩子做錯誤的事時,要批評他,懲罰他,使之明白哪些是對的,是受支持的,哪些是錯的,是受抵制。管理學對激勵的另一種分類是“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善用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對物質或精神方面的需求,可以有效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可以為孩子設立一定的物質獎勵,鼓勵他們去完成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但獎勵不宜過多、過重,使用頻率不宜過高,讓他們明白“耐心、恒心、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明白“任何辛苦都是會有回報的”,明白“不勞而獲”、“不學無術”、“投機取巧”都是行不通的,是可恥的行為。
三、小結
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要想在家庭教育中運用好管理學知識,家長就必須不斷學習各種管理知識,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技能和方法。但是,據調查,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困難排在第一位的因素就是“缺乏相應的教育技能和方法”。因此,國家應重視對家長的培訓和教育工作;大學,尤其是教育類大學,應注意對此類社會服務的提供,幫助家長教育好孩子,培養好孩子。
作者:李霞 白亞蘭 李蘭 單位: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