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初中歷史論文
一、鞏固型
作業評價改革中提到,作業的指導作用是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因此設計作業的題目形式也應該以開放性的題目為主,但我們認為,在貫穿這一理念的同時,作業的設計不能脫離教程與基礎知識,教師設計的作業必須讓學生有話可寫,所運用的歷史知識能在教材上找到依托或間接反映,如果學生連基本的歷史基礎知識都沒有掌握,怎么談得上運用呢?因此布置作業都是一些鞏固性的。
(一)課堂作業。
對整理教材知識點這類作業,我們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來進行的,教師在講完本節課內容時,當堂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課上完成,教師及時批改,使教師能很快真實、準確地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及教學方法的改進,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便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二)課后作業。
因為有一本與教材相匹配的練習冊,要求每節課結束后,學生課下及時完成,然后課代表收上來,教師及時批改,發現共性問題在課堂上集體輔導、講評。這對學生鞏固歷史知識起到良好的作用。講完每一單元教學內容后,有一套單元測試卷作為單元練習,讓學生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在課上獨立完成,然后收上來之后,由老師像考試試卷一樣加以批改,然后認真講評,每一單元都如此,效果非常好,能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也調動了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三)課外作業。
就是讓學生課外閱讀一些內容,讓學生課下收集一些歷史成語故事,每天上課前讓一名學生復述,閱讀課堂上尚未講的自由閱讀卡上的內容,每學期要求學生讀兩本歷史故事書,課余時間讀一些歷史雜志、報刊等,對于課外內容教師自己課余時間進行檢查,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這些作業的布置有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對歷史這門學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二、實踐型
主要指調查、訪問、參觀、制作等活動性的作業,這類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變得豐富深刻。例如:在講東漢張衡與地動儀時,讓學生課下親手制作地動儀,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得更牢靠,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五、拓展型通過調查發現,傳統的作業對學生的發展非產不利,表現為綜合創新的題型比較少,學生對作業多應付了事,新課程下作業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會學習,學會表現等。在布置鞏固型作業的同時,更注意布置拓展型作業,這類作業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一)自己設計并完成開放性作業
例如在學完《秦朝的統一與滅亡》之后,準備召開一次辯論會《秦始皇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收集資料,最后寫成稿子,在評價這類作業時,依據評價標準分為A、B、C三個等級。
(二)撰寫小論文。
寫小論文對于初中生有一定的難度,但同時他也是能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這類作業注重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與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的考察等,例如:在學完新中國的外交之后,讓學生寫一篇小論文,如何看待中日關系,評價這類作業,應以鼓勵為主,只要學生敘述的符合事實就可以了。通過對歷史作業評價的嘗試,發現效果還不錯,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大增強了,使他們體會到歷史學習的興趣,這也是新課程標準評價體系改革所追求的目標。
作者:馮鑫 單位:河北省青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