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初中歷史論文
一、側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1.我們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歷史不能靠死板的記憶,而應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選擇性記憶。讓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掌握知識要點和學習方法,進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以教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將以教為中心變為以學為中心,將以掌握知識為中心變為以注重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為中心。
2.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占據整個課堂時間,而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不再一味地被灌輸式學習。
3.就是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所謂學史以明志,知古而鑒今,我們只有真正地學會歷史才能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目標。對于師生而言,教學或學習歷史僅靠乏味的說教和枯燥的背誦是沒有什么成效的,實踐是知識的來源,脫離實踐的知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通過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發現和提出新問題,充分發揮其獨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自身的展現提供機會和平臺,以此提高自身學習的積極性,進而體會到學習中的樂趣。
二、注重農村留守學生的成長
農村大多是窮鄉僻壤、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經濟落后型地區,村民無法僅僅依賴土地來維系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夫妻選擇到城市打工,他們把子女交給父母或親戚代管。老人對孫子比較“溺愛”“管不住”,因此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斯曾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這句話也引起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鳴。師生可以在日常的交往及在課堂教學中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建立起和諧共處的新型師生關系。
當學生在認知或行為上有錯誤時,教師不應當對其進行責怪、諷刺或變相體罰,而應該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思想教育方式,以此換來他們的心服口服。同時,我還在學生的生活方面投以關注,為患病學生墊付醫藥費,發動全班乃至全校師生為貧困學生進行捐款。愛是教育的橋梁,學生從教師的愛中學到了知識與品德;愛是理解的紐帶,學生從教師的愛中得到心靈的溫暖并學會換位思考;愛是進步的階梯,愛如同催化劑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在充滿愛的師生氛圍中,其學習態度、紀律意識等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總結
在學習道路上基礎薄弱的學生往往會缺乏自信,缺少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特別是當個人在面對不盡人意的學業成績,往往表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覺得黔驢技窮,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思想。雖然每個學生在學習態度、能力和學習效果及生活方面有諸多問題,但是這些缺點無法遮擋住他們青少年朝氣蓬勃、光芒耀眼的另一面,在他們身上具備許多閃光點,他們熱情奔放、敢愛敢恨、奇思妙想;他們對老師充滿敬意,希望和老師溝通,對事物有其獨到的見解;他們會從老師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真善美,并形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因此,我們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尋找閃光點,尊重個性差異,追求差異發展,做到因材施教,為學生鋪就一條“成人”至“成才”之路。
作者:廖金芽 單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珠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