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師德建設為核心,將感恩教育融入校園文化
高校的校園文化是教師、學生和管理者共同傳承和創造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的動力,是大學的精神和靈魂,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具有良好的潛移默化的效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因此,在高校內,感恩教育的實施者不應僅僅是德育教師,而應是全員育人;感恩教育的對象不應僅僅是學生,而應是全員教育。其中,教育者自身的言行舉止的表率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淵博學識很容易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綿陽師范學院在加強師德建設過程中,注重把感恩教育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教育廣大教師堅持“以人為本”,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激勵人,特別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體諒和感情投入,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同時,在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滲透大量感恩教育的內容,將感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使感恩教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注重在教育中以情動情、以情感人,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他們感恩社會、感恩祖國和親人,幫助他們樹立感恩意識。此外,學校還把感恩教育盡可能地寓于課堂教學、日常管理和環境創建中,讓大學生于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啟迪,真正提升感恩教育的實效。
二、以主題活動為載體,構建感恩教育新體系
載體是教育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內容的實施、教育活動的開展、教育任務的完成,都離不開一定的載體。因此,全面把握感恩教育的載體,并根據內外部條件的變化和感恩教育的發展,選擇合適的載體,是加強感恩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感恩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激發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之養成相應的品德和行為習慣。高校感恩教育要以實踐教育為手段,內化大學生的感恩品質。開展各類感恩教育活動,強化感恩教育實踐,化抽象為具體,化說教為行動,要以活動為載體,讓大學生從活動中體驗感恩、實踐感恩,在現實行動中把感恩意識和個人的情感、意志、知覺等交融在一起,進而在這種交融和行為表現中豐富、發展感恩品質,最終才能在現實中實踐感恩。綿陽師范學院在震后開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讓這些頗具特色的活動成為“隱性課堂”,成為學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校園內營造了濃厚的感恩氛圍。學校組織開展了系列地震紀念活動,深情追憶地震遇難同胞,鼓舞廣大師生士氣,營造奮發向上和積極進取的校園氛圍,在教育教學和災后重建工作中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提升學校科學發展的水平。學校為以“感恩黨、感恩祖國、感恩人民”為主題,舉辦大型紀念晚會、“教師情系災區專場音樂會”、“外籍教師賑災專場音樂會”和“師生災區行油畫作品展”等,用音樂、舞蹈和畫筆寄托哀思,用表彰“5•12”抗震救災先進、優秀校友和為“震不垮的一代”主題征文獲獎者頒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學校歷來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理論教育,結合“三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高度,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利用課堂教學對全體學生深入進行感恩教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堅強不屈、鎮定理性、團結協作、樂觀向上、懂得感恩。學校還開展“我愛我的祖國”系列班團主題活動,利用學生黨員組織生活、班團活動,對廣大學生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活動中激勵學生的感恩情懷。
三、以社會實踐為突破口,拓展感恩教育新渠道
“知道為智,體道為德”,道德行為是道德教育的落腳點。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應重視并加強感恩實踐環節。在感恩教育的實踐過程中要注意把感恩教育與社會和學校公益性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在參與的各種活動中感受恩德,感念恩情,履德踐行,使其成為知理、通情、達行的高品格的人才。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踐行感恩社會實踐是磨練個性和鍛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大學生感恩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奉獻社會的有效途徑。學校要帶領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活動,通過第二課堂、社團活動、社區服務、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暑假“三下鄉活動”、專業實習等多種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使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使大學生真正體驗到生活的艱辛、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鼓勵和無私幫助,從而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將感恩意識轉化為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實際行動。綿陽師范學院每年定期開展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百縣千村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活動,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成長成才;學校在災后積極支持地方基礎教育,每年派出優秀畢業生到地震重災區進行頂崗實習支教,支援災區基礎教育,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學校積極結隊建設志愿服務基地,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如關愛留守學生、社區結隊幫扶、“清除白色垃圾”、城市環境維護、構建節約型社會義務宣講、教師節感恩行動、幫殘助困募捐、與綿陽市公交公司結隊義務反扒等,深受師生和市民好評,有效地促進了學校大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地震發生后,學校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成果充分運用到社會實踐中,組織志愿者服務地震災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咨詢、援助活動,用實際行動深化了感恩意識,讓感恩教育真正進入了學生的心靈,有效內化為學生的感恩品質。
四、以文化建設為抓手,營造感恩教育和諧氛圍
校園文化是學校個性風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有導向、熏陶、激勵、輻射的功能。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養成,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應,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是提升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重要環節。這就要求高等學校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這種和諧的氛圍會讓學生更加理解親情,接納他人,保持健康、樂觀、積極的情緒,擁有一顆寬容仁慈之心;會讓他們以善意、熱情的態度去生活和學習,理解、尊重父母和他人,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綿陽師范學院注重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廣泛宣傳感恩的意義,樹立感恩的典型,讓學生置身于濃烈的感恩氛圍中,從感恩環境中受到感染、啟發和教育;注重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校園廣播、電視、網絡、標語、宣傳欄等平臺,利用校園中的花草樹木、建設布局等,大力宣傳尊師重教、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等美德;注重以校規校紀、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制度為中介,將知恩、識恩、感恩的觀念和行為滲透其中,從而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養成感恩習慣;注重加強校園網絡環境的建設與管理,充分利用校園網、手機短信、博客、QQ等學生日常生活交往載體,并以此為陣地對學生積極開展感恩教育,教育學生了解感恩、自覺感恩。
作者:馮莎 單位:四川綿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