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優質護理論文
1方法
1.1收集資料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既往史、健康史、家族史等。
1.2心理測評和滿意度調查表發放由責任護士分別于入院時和出院前2天對2組進行心理測評,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A)和焦慮量表(SAS)進行評定。比較2組不同護理干預方式前后差異;于出院前1天向2組分別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表78份,收回78份。
1.3護理措施:觀察組全程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按照黑龍江優質護理服務標準同時結合臨床實際。
2結果
優質護理服務后患者及家屬對醫護人員、對服務、對醫院的滿意率,“好”為“滿意”,“一般、差”為“不滿意”;2組護理干預后抑郁焦慮、認知能力差、不良從醫行為見表2。2組比較P<0.01,說明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負性心理相關因素分析
糖尿病病足常合并周圍血管神經病變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生活不便,且病程長,費用高,嚴重者面臨截肢的危險,據臨床觀察糖尿病足較非糖尿病足患者更易產生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情緒,同時因為護理服務不到位也經常會引起患者的不滿而導致這些負性情緒。研究顯示這些負性情緒反之會引起血糖升高,患者不從醫,加速糖尿病足惡化,進而產生對醫護、對醫院不滿。其護理涉及飲食、心理、運動及藥物等多學科知識,需要多層面、全方位的調護。常規整體護理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復,實踐證明優質護理更能縮短病程、提高患者滿意度、糾正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利于疾病康復。
3.2優質護理服務措施的優點
能夠激勵護士的積極性,有效促進護士與患者之間的和諧共處,能夠讓患者更加了解護士,知道護士的辛苦與耐心。護患溝通是護患雙方溝通的過程,是雙方對醫療護理活動的一種信息傳遞過程。良好的護患溝通是減輕患者身心痛苦的需要,是促進護患之間理解和支持,是提高護理效果的需要,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尤其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后,護士增加了巡視病房的時間及與患者溝通的時間。在與患者有更多、更有效的溝通中更好地培育了優質護理服務理念、落實基礎護理及強化健康指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從而獲得患者的全面信息,為患者制定完整、合理的護理計劃,以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實現真正的優質護理服務。
3.3優質護理進展
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是2010年國家衛生部在全國護理工作會議上部署的一項重要工作,其宗旨就是“服務改革大局、夯實基礎護理、改善護理服務、樹立行業新風、促進醫患和諧、提高患者滿意度”。優質護理服務新進展是將“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和人文關懷融入到對病人的護理服務中。在提供基礎護理服務和專業技術服務的同時,加強與病人的溝通交流為病人提供人性化護理服務。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新模式后,病房秩序明顯好轉,患者的負性情緒明顯改善,住院天數縮短,滿意度提高。各項護理措施落實到位,臨床護理質量顯著提高。
作者:王海華 單位:大慶第四醫院內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