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管理論文
一、高職高專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的狀況和特點
1.知行關系背離,道德觀念相互矛盾,才有余而德不足。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和中西文化的沖突,不少大學生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之中。部分學生在道德判斷上執行雙重標準、知行相悖,突出表現為對社會和他人的高標準嚴要求,對自己的評價標準則得過且過。面對社會不公平現象、腐敗、高房價等問題的評價上存在以偏概全、情緒化、符號化的偏激言論;而面對考試作弊反而抱持著沒什么大不了的態度。一系列相互矛盾、沖突的道德觀念復雜而又統一地表現在學生身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學生知行脫節,才有余而德不足的狀況。
2.性格獨立有余,生活獨立不足,自我管理和學習能力不強。自幼成長在4對1或6對1的家庭環境中,有著比較優裕的生活條件,在生活中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了家庭與社會的給予,容易忽視和別人的溝通與交流,淡漠對他人、對社會的關心和責任。從浙江省高職高專這幾年的招生情況看,與普通專業相比,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錄取分數往往不高,有的甚至接近第三批控制線的分數底線,學生入學成績較低,語言基礎薄弱,英語成績多數在60分至80分,有的甚至低于50分。學生在學習態度、能力、習慣、方法及目標等方面與普通專業學生差距較大,自我管理和學習能力不強。
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1.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不出國門就能接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教育,部分學生還有機會出國留學或交流學習。學生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更直接、更頻繁,即便是在國內學習期間,他們的專業課和語言課很大部分都由外籍教師教授。這使他們處在社會主義思想和資本主義思想碰撞的最前沿,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者,也是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被動承受者。
2.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絕大多數的學生家庭都比較優越,且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學生自我表現欲強,成才愿望強烈,職業期望較高,但對理想、信念等一些問題的認識模糊,對未來發展目標并不明確,理想目標缺失,自我覺醒意識缺乏,表現出學習懶散、動力不足、缺乏自律等傾向。不少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較差,缺乏艱苦奮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有的學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只重視自我感受,而不重視組織紀律,缺乏集體觀念和團體意識。這就導致了學校的管理難度加大,工作阻力增大。
3.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語言要求高,每周課時量大,學習壓力較重。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中外合作辦學專業1/3專業課程必須由外方教師授課,其余課程需要雙語授課。這便形成了兩難困境,語言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學習方法不當的學生反而要面對語言學習強化和全英文的教學環境,又要適應外方獨特的教學模式,他們不僅僅學習任務繁重,學習壓力與難度巨大,心理壓力也相對過重。往往學生一旦在某個環節上跟不上,就產生消極、悲觀的不良情緒,從此自暴自棄,失去學習的信心,進而遲到、早退、曠課、缺考等現象嚴重,最后無法完成學業而退學。
4.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根據學生語言基礎不同,打破了班級行政劃分,組成若干個小班化教學單位,教學手段和方法多樣,教學模式相對自由,班級管理松散,給學生的日常管理帶了難度。另一方面,班級中總是存在這樣一種“非正式群體”:他們上大學就是勉強通過考試,學習不努力,個性突出,討厭約束,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由此,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對班級開展組織建設、班風建設學風建設帶來很大負面影響。
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教育管理對策的思考
(一)堅持人本理念,構建“,三全”育人機制
1.尊重個性差異,充分認知學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的鮮明個性和強烈的自我意識,以及對于集體若即若離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會輕易的接受來自教育管理者的指示與引導。因此,只有充分認識學生,尊重個性差異,理解包容學生,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友誼,才能使學生對我們產生信服感和歸屬感,這是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礎。在充分尊重學校相關規章制度的同時,要盡可能建立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
2.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每一個教職員工都要落實人本理念,以生為本,認識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因材施教。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針對學生的不同目標和定位,實施差異化教學,開設不同程度的語言教學班,輔以豐富的不同
類型的第二課堂活動,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提下,不斷增強不同學生的個性化能力,努力使不同學生在不同方面成人成才。3.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每一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每一名教師都有育人職責,每一項工作都有育人效果。每一名教師都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名教師都應該把握好底線,管理好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培養學生誠信品質,成為學生做學問、做人的典范。從一校之長到普通職工,從一線教師到后勤人員,從管理干部到一般人員,每一名教職工要結合崗位工作,找準育人的結合點,以教學課堂和管理、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工作,每一項措施為載體,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落實在育人的具體任務中,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二)深化教學改革,加強中外文化比較教育
1.深化教學改革,教會學生learntolearn。深化教學改革,明確語言教學是為專業教學服務,語言學習是為專業學習服務,教會學生learntolearn。改革語言教學體系,在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材編寫、考試方法、課外英語學習環境建設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和建設。針對合作班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分類管理,基礎差的學生側重習慣養成教育,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樹立學習信心,基礎好的學生側重綜合素質培養,并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差異化教學、多樣化教學手段、多頻次、多類型的考核方式,形成立體式差異化針對性實用語言教學體系。
2.加強中外文化比較教育,引導學生愛國愛民族。文化和語言是不可分割的,語言是構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能反映該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學習語言能讓了解文化,學習文化又能促進語言的學習。因此,在強化語言學習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國外先進文化的教育,當然也要注意對國外落后文化的抵制與防范。在當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務必要加強中外文化的比較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分辨能力,在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能夠正確對待外國文化,在中外文化的沖突中,清醒地看待外國文化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己所用。
(三)深化目標教育和信仰教育,創新育人模式,促進成長成才
1.目標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基本內涵。目標教育和信仰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最遠大的人生目標就是一種價值目標,就是一種信仰。信仰教育就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一是價值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從“三觀”教育入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思想境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明確是非觀念,能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發現、分析處理問題,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方向,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積極面對挫折和困難,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具有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以及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優良品質,做身心健康的人。二是生活目標。教會學生學會生活、珍視生活、熱愛生活、奮斗生活、幸福生活。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和行為習慣,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關心他人和集體,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三是學業目標。教育學生樹立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專業目標,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目的明確,學習主動,學風優良,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注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四是職業目標。教育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掌握一定的創業知識。教育學生樹立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獻身、負責、求實的職業道德,引導和激勵他們奮發有為,創新進取,努力成為“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有潛力”的高素質人才。
2.堅持分年級分階段分類教育。大一學生處于適應大學生活階段,目標教育主抓角色適應和養成教育,重理想信念引導。通過始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引導學生明確發展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人生發展規劃,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并順利實現人生發展階段和學習方式方法的關鍵性轉換,為今后幾年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大二學生處于全面發展自己的階段,目標教育主抓專業引導和成才教育,重創新精神培養。重點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教育、社會實踐教育、誠信教育。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把個人發展與客觀條件結合起來。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學術科技類競賽、創業競賽、職業生涯規劃競賽等課外學術科技活動與文化活動。大三學生處于學生生活向職業生活過渡的階段,主抓就業與職業教育,重視和加強就業指導和畢業主題教育。幫助畢業生從把握正確的擇業方向,緊跟時代步伐,理清前進的思路,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敢于承擔社會責任,樹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正確職業觀。
3.組織開展“旅程未啟,夢想先行”黨員引航工程。組織開展“旅程未啟,夢想先行”黨員引航工程,通過“夢想•因價值而感動•我的價值我的夢”“夢想•因學習而美好•我的學業我的夢”和“夢想•因未來而燦爛•我的未來我的夢“”投放•夢想郵件”四個篇章,對學生進行價值目標、生活目標、學業目標和職業目標教育。在新生入學后,組織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與新生對話,請每一名新生給三年后的自己寫一份信,幫助他們認識自我,確立價值目標、生活目標、學業目標、職業目標,并分解目標為每學年每學期的階段性目標,為完成好三年學業,起好步,開好頭。同時,這份信將投入夢想信箱由學院集中統一保管,在畢業之前,這份信將返還給每一個學生,由學生自己對照目標,全面審視自己。
四、結語
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外合作辦學教育主權、如何處理開放和限制的關系,防止西方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浸染甚至腐蝕我們師生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和世界觀已成為一個日趨重要的問題。切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行良好的學生管理工作機制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關系到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決定著教育國際化目標是否能夠實現。作為從事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者必須把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的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和方法,切實加強和改進思政教育,營造出良好的國際化學習和成才的新環境,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并具有國際視野、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許棟 周俊 單位: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國際教育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