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初中生物論文
一、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
對于處于認知初級階段,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初中生來說,生物知識具有相對的抽象性與枯燥性。教師如果采用枯燥的講解不僅會使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學習動力不強,而且無法將抽象的概念講清講透,從而逐漸使學生對生物學習失去了興趣。采用實驗教學可以將抽象的生物知識與特定的情境、形象的事物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認知情境,使得學生在抽象的本質與直觀的表象間建立直接聯系,從而為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達到深刻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教學“光合作用”這一知識點時,由于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生活中隨處可見,但這一現象并不能用肉眼直接觀察到,這對于初中生來說理解起來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和氧氣、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實驗,將這些難以想象的過程用實驗來表現。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應讓學生認真觀察、記錄實驗數據與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推理、歸納與總結。這樣便會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產生更為深刻、全面的理解。這樣的學習不再是簡單機械的記憶,而是建立在大量直觀信息、形象材料基礎上深入事物本質的理解,使學生的理解更為透徹,掌握更為牢固,形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知道光合作用的概念,更知道它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二、轉變學習方式提高自學能力
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參與、積極構建的過程,是一個在學生內部學習動機推動下產生的主體活動。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過于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使得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在傳統教學中,知識由教師強行灌輸給學生,不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且實驗是能省則省,能不做就不做,代之以板書與講解,使得學生失去了一次又一次主動探究的機會。可以說,學生從未邁進過生物殿堂的大門。而采用學生探索性實驗,讓學生有了更多親自操作的機會,使得學生能夠運用所掌握的生物知識,結合生活經驗來自主地進行實驗方案的制定、實驗材料的準備、實驗的整個操作、現象與結果的記錄等。這樣,學生在實驗中可以經歷科學研究的全部過程,即“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得出結論”,使得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與指導下能夠獨立完成實驗,掌握了科學的研究方法,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下面,我以“觀察鼠婦活動”為例來進行講述。
1.發現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實驗教學中,我們要盡量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事實證明,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參與探究的動力更強,參與度更高。在具體實驗中,我向學生展示了豐富的信息,引導學生自主提問,例如:花盆下、石塊下容易找到鼠婦的原因是什么?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
2.提出假設。即針對前面所提出的問題大膽地進行猜測,羅列出幾種可能性。如鼠婦的活動可能與光照、氣候、水分等因素有關。
3.設計實驗。即根據所提出的假設來設計不同的實驗,以此驗證推斷。
4.得出結論。即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與歸納來得出結論。在這樣的探索性實驗中,我并沒有做過多的限制,而是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設。可以說,這是一次學生真正走進科學的過程,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歸納,得出真理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方式改變了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增強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綜上所述,實驗在生物教學中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在實驗中學習,在實驗中提升,從而實現學生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李興凱 單位:河北省寧晉縣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