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恩類課文情感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情感體驗式教學”的基本模式
根據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道德品質形成的規(guī)律,學生感恩品質的形成可以分為知恩、感恩、報恩、施恩四個階段。根據這四個階段,我們初步構建了“情感體驗式教學”基本流程。教師依照基本流程,根據課文的具體情況和感恩側重點的不同進行教學設計。
(二)“情感體驗式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師生行為指導策略
在情感體驗式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情景,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自覺地入情入境。進而,教師通過有效地使用媒體,或輔之以生動、富于激情的表述,使學生的情感與課文融為一體,對各種道理產生頓悟或欣然接受,達到“情通”而“理達”的效果。教學中,語文情感體驗式教學要求始終把“情感體驗”貫穿于揭題、激情、學文、明理、移情、導行等各環(huán)節(jié)之中,強調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努力在教師、文本、學生三者的情感共鳴中,實現道德認知的內化,推進道德品質的形成。
二、語文情感體驗式感恩教育的特色
(一)感恩教育載體的語文性
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最核心、最獨特的地方就是依托語文課程資源、借助語言文字這一載體進行情感熏陶。語文體驗式感恩教育,挖掘的是語文教材內的資源,補充的是語文的課外資源,主陣地是語文課堂,憑借的是一篇篇的語文課文,咀嚼的是一段段的文字。在一段段文字中、在一篇篇的課文中、在一堂堂語文課中、在一次次的言語實踐中去滲透感恩之道,所依托的都是“語文”的元素。這也正是語文體驗式感恩教育區(qū)別于其他感恩教育的最本質特色。
(二)感恩教育方式的語文性
在語文教育中進行感恩教育,用的是聽、說、讀、寫等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在語言文字中體驗、在語言習得中感動、在言語實踐中強化,充分凸顯了語文學科的特點,也真正體現了“文以載道”這一語文教育滲透德育的基本原則。
1.在語言文字中體驗。感恩類的文章一般描寫細膩具體,意境優(yōu)美,貼近生活,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達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抓住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和生動的藝術形象,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去體驗文章中的優(yōu)美意境,從而產生思想認識上的共鳴。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領學生走進描寫圓明園昔日輝煌的語段,邊讀邊畫下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邊用一兩個詞寫出體會,在語言文字中體驗萬園之園的極盛,激發(fā)感恩祖國的愛國情懷。
2.在語言實踐中感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語段,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加以理解,幫助學生在語言習得中更好地感受語言的變化之美、文脈的起伏之美。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讀、圈、說、拓等豐富多彩的言語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興趣。讓他們既陶醉于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同時又深切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例如,《慈母情深》一課中,就可以聚焦描寫母親的語段“: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用核心問題“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母親?在你的記憶中,母親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讓印象中和現實中母親形象的強烈對比,來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碰撞,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感恩導行策略的語文性
語文體驗式感恩教育與其他感恩教育的區(qū)別之處還在于,課堂教學之后的感恩導行策略同樣以語文的方式進行,充分彰顯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
1.感恩意識用語文的方式導行。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還要讓學生將心靈上的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轉化為自我行動。教師可以用語文的方式多方位、多形式、多場合地進行正面導行,讓學生通過表達、傾訴、宣泄,把情感升華到報恩和施恩的層面。主要方法有:保持角色本色、深入角色、變換角色傾訴,引導小練筆或進行說話訓練;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心靈的感悟、變化;用書信、便簽等方式互動、交流等。在《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中,在聚焦母親的動作體會慈母情深之后,學生已經心有所感,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練筆,及時將學生的體驗內化:師:這“一塞”怎能不讓我鼻子一酸?(出示導語:“那一天我第一次發(fā)現,母親原來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應該是個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我的心里有千言萬語想對母親說“:媽媽,;媽媽,;媽媽,。”)師:此刻,“我”心里有千言萬語想對母親說。來,拿起筆,學著用上這節(jié)課剛學的反復強調的方法,寫下你的心里話。
2.感恩言行用語文的方式物化。經過一段時間的正面導行,學生漸漸將感恩意識轉化為自覺行為。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用日記、新聞、簡訊、小報等語文的方式記錄自己或他人的感恩言行。這既是感恩教育成果的一種物化,又進一步通過交流、展示等對學生的感恩言行予以正向肯定,推動了學生感恩品質的穩(wěn)定形成。在學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之后,陳林濤同學就在日記里給父親寫了這樣一封信:“親愛的爸爸,以前的我一直覺得您不愛我,因為我覺得您對我除了限制還是限制,就像一個監(jiān)獄,讓我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現在,我知道錯了!我知道,限制也是一種愛。我以前是多么的任性,多么的自私。從來只考慮自己,從未為您考慮。當我與同學出去玩,過了時間不愿意回家,那時開開心心的我卻忘了家里的您,忘了您焦急的樣子,忘了您擔憂的樣子……”
三、語文情感體驗式感恩教育的價值
語文情感體驗式感恩教育的研究實現了四個方面的突破:
(一)文以載道,創(chuàng)新了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語文情感體驗式感恩教育,其教育的素材主要來源于語文教材和相關的閱讀材料。選入語文教材的課文及其相關的補充、拓展素材,比較符合青少年學生的身心成長規(guī)律。利用這樣的教材對青少年開展感恩教育,能夠緊密結合生活實際,不至于讓學生感到空洞和乏味。用語文教學和語文文本素材承擔起感恩教育的責任,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彌補了以往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高的缺憾。它不僅使感恩教育有了一種可持續(xù)依托的有效載體,提升了感恩教育的有效性,更彰顯了富有智慧的語文教學的獨特魅力。
(二)情之所動,突破了感恩意識形成的瓶頸
任何外因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反思感恩意識形成的幾個階段,情之所動,情通而理達,是感恩意識形成的瓶頸。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華中師范大學楊再隋教授曾說:“引導學生進入情感體驗,教師適時引起學生思維沖突———體驗課文的情感因素并與之共鳴,這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我們進行的情感體驗式教育,是一個由外鑠到內省的反思過程。它立足情感體驗,堅持教育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通過多層面的體驗,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從而形成道德認同,增強愛心行動,建立完善的人格,實現由“知恩、感恩”到“報恩、施恩”的轉化。
(三)導之以行,強化了優(yōu)秀穩(wěn)定品質的形成
語文情感體驗式感恩教育的目標不僅在于學生情感的豐富、知識的積累、體驗的增加、意識的強化和品質的形成,其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應該是一種文而化之、由內而外的教育,其效果最終應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為防止孩子們“聽聽很激動、想想很感動、回去沒行動”的現象發(fā)生,語文情感體驗式感恩教育特別注重運用課外感恩教育的延伸策略。結合家庭作業(yè)、節(jié)假日、語文趣味活動等方式,嘗試以語文的方式讓孩子在感動中報恩,強化孩子的感恩意識,實現語文與人文的同生共長。
(四)簡單易行,開創(chuàng)了特色感恩教育的捷徑
對于一種教育方式來說,其操作上的簡易性是決定它能否在更大的范圍中發(fā)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因素。語文情感體驗式感恩教育有三方面普適性:其一,語文,每個孩子都要學,語文課,每天都要上。依托語文教學進行感恩教育,是一種長期的、持續(xù)的、有效的便捷途徑,每一個學齡兒童都可以成為感恩教育的受益者。其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利用自己的學科優(yōu)勢,并以此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義務!依托語文學科教學,每一個語文教師也可以成為感恩教育的播種人,為每個孩子的人生奠基。其三,語文情感體驗式感恩教育可以成為每一所中小學的德育特色。以此為依托,將情感體驗式教學、特色德育體系構建、促進兒童感恩品質的形成有機統一,致力于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者:倪靜川 單位:浙江永康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