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進以人格培養為根本的大學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從根本上來自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和修養,充分激發大學生對自我人格建設的內在動力,養成理性思維和高尚情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同樣重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界定了大學功能“育人為本”,育人工作“德育為先”。
2大學人格培養尚處探索階段
然而以人格培養為根本的德育教育體制改革尚處于探索階段。一是國家政策尚未有明確界定。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雖然多次提到德育,但尚未對德育有專門的統一的界定,多處對于德育的表達在內涵上有所區別和交叉;對德育的教育類型也沒有明確說明,還未將德育教育、專業教育、素質教育等其它教育類型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行較為明確的界定。二是當前教育界對德育與人格健康教育的理解也同樣眾說紛紜,對德育和人格教育還處于各自摸索和實踐的階段。三是高等教育相對其他社會機構具有穩定性和遲緩性,其原有的德育和人格教育方式,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徹底地進行調整。綜合以上情況,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當前仍然處于大學自發狀態,而人格教育的水平也只能依賴大學具體的傳統條件和創新實踐的努力。因此,在從教育部門到各個高校普遍關注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人格健康的重大問題的同時,大學健康人格教育依然只能有賴大學自身的自覺與警覺,具有人格培養的社會危機感,同時調動可控資源進行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
3由專才教育向素質教育改革
從現代大學制度誕生以來,經歷了以育人為中心的初期階段,科研創新為中心的中期階段,以及當代側重服務國家和社會的三個歷史階段,這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在各個歷史時期對人才和技術不同的需求和歷史特征所決定的。而我國自建國初以來,主要是照搬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即國家計劃下的教育結構和培養方式。從大學類型的設置,到學科專業的制定,以及人才培養的方向都實行統一計劃安排,其目的是在短期內迅速造就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快速投入生產建設。在這樣一種教育培養方式中,人格教育被歸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而失去了其獨立存在的核心地位。由此,高等教育亟待將以往以專才教育為主的培養模式向以知識、能力、素養為要素平衡發展的素質教育方向改革,將大學三項基本功能均衡發展,適當突出育人功能在人格培養中的核心作用。
4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人格能力
長久以來,大學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始終受到社會、市場和大學本身三者的影響,大學對人格培養的實現也同樣受其影響。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國大學一方面要始終保持人格培養的獨立性,同時也應根據國家、社會的需求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從長遠的發展視角,大學肩負為未來培養健康有創造力的人才的重任,必然要適應社會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建立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專科教育和綜合性教育的培養目標,同時也要避免“急功近利”式的短期市場效益,為迎合短期市場需求簡單滿足專業化需要的人才培養觀念。
然而人格培養所具有相對的超功利性,必然要求大學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同時,既要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具有創新實踐能力、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注重其高尚情感、崇高理想的熏陶和培養。只有在現實利益和理想價值的平衡點,才可能實現健康人格的構建。當前大學教育普遍存在重目標輕過程、重實用輕理想、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大學教育還需要有效處理理想與功利、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等的辯證關系,在專業技能的培訓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突出實踐性的學習方式,從而在根本上改善大學生人格能力相對落后的現狀。
5結語
所謂實踐學習,是指通過實踐環節完成的知識學習。通過強調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教學方式,以實踐活動為載體,通過多種實踐展開學習內容,綜合運用知識、技能和其他品質,通過調查、研究實際接觸自然、社會,參與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其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社會認識與社會責任感、行業認識、專業認識,理性精神與實踐精神、創新能力,通過解決專業具體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進行專業生涯規劃,從而使大學生的大學學習與社會更加緊密結合,從根本上消除社會需求與大學生人才培養的斷裂。
作者:吳玉娟 單位:海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