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電影電視
好歌就像一壇好酒,存放的時間越長,就越發的香醇,越發的誘人。孔子聽到一段好的音樂,可以令他感到“三月不知肉味”。電影《劉三姐》民歌就是這樣的經典音樂,無論在五十多年前剛剛搬上銀幕,還是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人們都會沉浸在那優美的旋律中,就像喝那陳年佳釀一樣,回味無窮。而像陳年佳釀這樣的《劉三姐》民歌,是我國音樂大師雷振邦給世界留下的寶貴財富。《劉三姐》在音樂上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雷振邦通過對影片內容的把握,不但譜寫了一首首不同的情節、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而風格完全不同的歌曲,而且幾乎完全保留了廣西壯族民歌那種獨有的旋律特色。
一、悠揚的旋律
旋律流暢悠揚是廣西民歌的特色。廣西是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在那里,無論是在村莊山寨,還是在田邊地頭,無論是在山嶺河邊,還是在婚喪嫁娶人家,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青年男女社交戀愛,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因此,廣闊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取材于廣西民歌的電影《劉三姐》音樂就是“歌海”的音樂。如劉三姐愛唱山歌,并且總唱出窮人的心里話,因而遭到地主的陷害,她無處安身,在漓江上漂泊,劃竹藤沿江游唱:
山頂有花山腳香,橋底有水橋面涼,
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
山歌好像泉水流,深山老林處處有,
若還有人來阻擋,沖破長堤泡九洲。
這一曲曲嘹亮引人的歌聲,這一曲曲婉轉悠揚的旋律,把人們帶進神奇的故事。伴隨著“鋪滿琴鍵的土地”的聲音,伴隨著著“歌海”的風情,廣西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劉三姐沿江劃著竹藤踏歌而來,歌聲不但唱醉了李老漢和阿牛哥,也唱醉了億萬觀眾,幾十年來讓人們流連忘返……
二、質樸的旋律
在廣西壯族聚居村寨,到處都可以聽到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歌,這些民歌雖然質樸,但悅耳動聽。電影《劉三姐》民歌就是這樣質樸的旋律。為了把廣西民歌這質樸的旋律搬上銀幕,作曲家雷振邦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幾乎跑遍了整個廣西,搜集到了1000多首民歌,這些民歌光譜子摞起來就一尺多高。然后,再根據影片需要,提煉出其中的精華,創作出與歌詞、與人物身份十分貼切的富于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優美旋律。如劉三姐被老漁夫和兒子阿牛收留。四方鄉親聽說劉三姐到來,紛紛趕來相見。劉三姐在李老漢家與四方鄉親相會:劉三姐:多謝了,多謝四方眾鄉親,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
眾人唱:山歌好,好似熱茶暖透心,世上千般咱無份,只有山歌屬窮人。這一曲曲深情動人的歌聲,這一曲曲質樸悅耳的旋律,聽來有如春風拂面。甜美的歌聲,讓人們欣賞到原汁原味的廣西壯族民歌,領略到廣西的民族風情的無盡魅力。在《劉三姐》之前,無數的音樂家,都試圖通過西方音樂民族化的方法,來搭建一座中國音樂與世界音樂的橋梁。而電影《劉三姐》則完全以壯族的質樸民歌來形成結構,中間也不摻雜任何西方歌劇的表現形式。因此,《劉三姐》的巨大成功,首先得益于它獨具魅力的最純樸最清純的經典旋律。通過這一質樸的旋律,把素有“歌海”之譽的廣西民歌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給全國和世界觀眾帶來最質樸的美感,并深深地埋藏或積淀在數代人的心中。
三、山歌的旋律
壯族人熱愛生活,熱愛山歌,善用山歌來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他們把山歌提升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即生命如歌,山歌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不僅平時唱,家里唱,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或“歌節”。歌圩的形式主要是對歌。“對歌”讓電影《劉三姐》成為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品。而讓這部電影插上音樂翅膀的,正是信手拈來、妙語連球的對歌。如地主莫懷仁聽說劉三姐又聚眾唱歌,收買不成,便請來的陶、李、羅三秀才,想通過對歌降服劉三姐,阻止劉三姐再次唱歌。但三個秀才哪里是劉三姐和眾鄉親的對手:
劉三姐:你發癲,人家問地你答天,
天上為何有風雨,地上為何有山川。
講眼前,眼前眉毛幾多根,問你臉皮有幾厚,問你鼻梁有幾斤。
這一曲曲淋漓盡致的歌聲,這一曲曲山歌特有的旋律,讓人們得到賞析廣西山歌博大精深的藝術享受。在《劉三姐》電影里面,就是以這樣的山歌為主線貫穿整個故事情節。“山歌得從心中出,哪有船裝水載來”。劉三姐唱得多好!在山歌中,人們看到了三個酸溜溜的秀才自認為后船艙裝載了厚厚的歌書,諒你劉三姐也本領再大也對不過來。看到了羅秀才竟然把牛耕田說成“我走先,牛在后”。幾首歌下來,三個秀才便張口結舌,狼狽不堪了,莫懷仁一氣之下,失足跌入江中。
四、恢諧的旋律
電影《劉三姐》音樂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魅力,是因為它完全保留了廣西壯族民歌那種特有的質樸和恢諧。它以恢諧、幽默、俏皮的旋律感染了無數的中華兒女,至今依然是許多老一輩人的一首首心頭好歌,同時這也是一首首代表著著廣西山歌特色的歌曲。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它都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勇敢的結晶。1960年在全國公映后立即引起了強烈的轟動,成為當時拷貝發行量最大的中國影片。《劉三姐》在港、澳及東南亞和世界華人圈內,也引起了極大的震動,被譽為“山歌片之王”。在新加坡,《劉三姐》曾經創造了連續兩次上映120天的電影放映記錄,馬來西亞還將這部影片評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而讓這部影片走向世界的,正是其恢諧、幽默、俏皮的旋律。如劉三姐帶領眾鄉親跟三個秀才對歌:劉三姐:笑死人,白面書生假斯文,問你幾月是谷雨,問你幾月是春分。
眾鄉親:富人只會吃白米,手腳幾曾沾過泥,問你幾時撒谷種,問你幾時秧出齊,四季節令你不懂,春種秋收你不知,一塊大田交給你,怎樣耙來怎樣犁。羅秀才:聽我言,家有千頃好良田,耕田耙地我知道,牛走后來我走先。
這一曲曲令人捧腹的歌聲,這一曲曲恢諧諷刺的旋律,不但讓人們看到一個聰明機智、富于俏皮諷刺的劉三姐形象,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鄉親們用恢諧的民歌作為鋒利的武器來擊退敵人。影片恢諧諷刺的旋律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同時也體現了團結就是勝利的偉大力量,即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是無窮盡的,也是偉大無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