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歷史教學論文
第一篇
一、歷史教學中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歷史課中的史料內容如果僅是平淡的講解,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而生動的語言加上形象的畫面則恰恰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歷史性的畫面。比如,筆者在講授《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這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用非常生動的語氣朗讀列寧在1917年10月24日寫給中央委員會的信:“同志們:我寫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況已經萬分危急。非常清楚,現在拖延起義確實等于自取滅亡……資產階級通過科爾尼洛夫分子發起的攻擊、維爾霍夫斯基的離職都說明不能等待了。
無論如何必須在今天晚上,今天夜里逮捕政府成員,解除士官生的武裝(如果他們抵抗,就擊敗他們)……不能等待了?。〉却龝适б磺校?!”對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有利。緊接著筆者再用更加生動的語言,加上肢體的動作,模仿《列寧在1918》的演講,并在演講的最后做出列寧向前伸手的經典造型,課堂效果非常好,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也非常有效。再比如,在講授《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時,筆者則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影像材料向學生展示“兩彈一星”、“神舟”系列的畫面和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受到沖擊,從畫面上感覺令世界矚目的精彩歷史瞬間。
二、歷史教學中歷史抽象能力的培養策略
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有所建立,要比初中生高很多。但是,很多歷史名詞和理論畢竟是他們以往沒有接觸過的,因此要理解其中的意義,掌握這些名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還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多個不同的名詞或是概念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融合,從而加以運用并解決實際問題,這難度便會再次增加。培養抽象思維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同樣很多,筆者最常用的就是通過歸類總結,加上綜合性的訓練題將不同類別的內容再一次加以整合,從而使知識系統化、復雜化,從而培養并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
比如,高中歷史中的最基本的理論便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如何將這些理論與歷史的發展相聯系呢?筆者就是通過下面這樣類型的習題進行科學整合的:作為女皇的武則天是被當今的人肯定的,肯定她的主要原因是:①大力提倡佛教。②她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③在位時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個選擇題的答案是③。為什么是這個答案而不是其他兩個?原因比較簡單,評價歷史人物,主要根據就是生產力的標準和實踐的標準。
三、歷史教學中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高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并不是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書本說什么就是什么,他們會用自己的眼光看問題。因此,歷史教師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并且要為他們質疑、求異提供必須的幫助,使他們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能力,對他們正確地看待事件人物及事件有利,對他們理解并看待當今社會中的一些人或事也有利。比如:在講授《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一課時,筆者便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能力。使學生懂得,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的人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災難,國破家亡、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流血犧牲,所有的慘烈,所有的目不忍睹、目不忍視、耳不忍聞都在這里可以找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教育了全世界人民,要愛好和平,珍惜和平歲月,要反對法西斯戰爭。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用批判的思維方式評價“八國聯軍進北京”、“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開放”等歷史事件。讓學生政治和經濟的角度分析其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各是什么,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吸取。
四、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培養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歷史教師針對具體的課程內容來安排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教學,既要注意知識的深度,又要注意知識的廣度,既要相對獨立,又要普遍聯系。講國內的歷史可以縱向聯系不同的歷史時間的相類似的歷史事件,也可以橫向對比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發生的類似的事件。在普遍聯系中培養歷史思維的特殊性,培養用歷史的方式進行思維。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切不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顧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而生拉硬扯。
作者:彭永俊 單位: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
第二篇
一、培養學生集合思維能力的方法
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任何歷史現象都處于縱橫交錯的時空網絡之中。教師引導學生整理歷史發展的線索,將歷史知識進行歸納,可使其把握歷史發展的方向和本質屬性,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其中,縱向歸納是指將同一歷史現象的產生、發展等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列表對照,如,德國的發展歷史。橫向歸納是指將同類性質的事件按其內在聯系進行分類。如,世界近代史上民族解放運動的四個發展階段。
二、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方法
1.問題情境法
一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史實進行分析和綜合,使他們學會在全面了解史實的基礎上把握歷史發展的本質特征。如,在講完“北美獨立戰爭”一課后,我提問學生:“北美人民為什么能夠以弱勝強,并取得最終的勝利呢?”學生通過對相關史實的分析,可以得出“北美獨立戰爭具有正義性并獲得了廣大人民支持”這一結論。教師也可先提出結論性的問題,讓學生用史實進行論證。
如,對于“怎樣理解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這一問題,學生可運用法國革命群眾在關鍵時刻三次挽救革命的史實來印證這一結論,從而加深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本質的認識。二是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相關史實進行抽象和概括,從復雜的歷史表象中找出最核心的問題,揭示歷史內在的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
如,在講“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過程”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十九世紀中后期,世界資本主義發生了什么變化?對中國社會有何影響?”要求學生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進行思考。他們不知從何入手,只是羅列出一大堆史實。我則引導他們結合四個不平等條約,從主權破壞程度和賠款數字方面進行比較分析。三是要求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比較和分類,找出其中的異同點,形成自己的見解。如,在學習完“戊戌變法”一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有何異同點。
2.探討發現法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學生對某一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看法不統一的時機,組織他們進行討論,讓他們集思廣益,交流探討。如,在講有關“重慶談判”的內容時,我提問學生:1945年,蔣介石曾三次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毛澤東要不要去呢?對此,學生爭論不休。部分學生提出了不能去的兩條理由。其一,蔣介石要共產黨交出人民的軍隊和政權,交出了豈不是輕易就扼殺了革命力量嗎?其二,和談是國民黨爭取部署內戰時間的一個幌子。
其他學生則贊成毛澤東去重慶參加談判。他們認為:此舉有利于樹立中國共產黨謀求和平、顧全大局的社會形象;利用和談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能夠為廣大人民爭取到更多利益;和談不成,也能揭露美蔣陰謀,團結中間勢力。通過思考與探討,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并深刻地認識到了毛澤東去重慶進行談判的“三個有利”。
作者:馮靈敏 單位:甘谷縣第六中學
第三篇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內驅力
學習中,學生如果對學習感興趣,才能對學習抱有極大的熱情,才能產生學習的動機。有了學習動機,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首先,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要從歷史教育的實用性和社會性進行有效實施,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歷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現,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是人類經驗和教訓的總匯。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正是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突出表現。因此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力求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應該多選擇一些與教材緊密相關的并且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科學地使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這樣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并非過眼云煙,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其次,還應該用學過的歷史思維方法去聯系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分析歷史現象。最后,采用豐富多樣的教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如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手段效果,發揮直觀教具的功能。
二、啟發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一是讓學生學會閱讀課本,掌握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重要的一種閱讀方法是出示閱讀提綱,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可告訴學生規律,在閱讀內容中的重點句、詞,設計一些能夠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出示閱讀提綱應是本節或本段的重點內容。如閱讀內容中一段話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一般就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的基本概括。除了以上這些,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總結和概述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通過運用自己的概述語言,概括文中闡述的內容是什么,然后以自己的語言習慣加以表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二是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學生遇到問題時,具備能想、會想、多想、善想的應變能力。與此同時,還要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學習中運用思維,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鼓勵學生發現隱藏在事物后邊的問題,如果學生能夠把這個問題解決好,老師就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當學生得不到結果時,老師及時誘導。
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一是課堂討論。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特點及時點撥,能夠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在討論中豐富知識。通過創設討論的情景,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針對相關問題進行爭論,這樣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這是思維交流的最好的討論形式。如在講二戰中“敦克爾克大撤退”,讓學生討論如何看待交戰雙方的勝負,一部分學生片面認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敗了才逃跑呢,當然是英法聯軍的失敗。”學生經過一番爭論,加之老師的點撥,從整個戰局中以戰略的長遠的眼光看發展變化。學生的回答再次證明這種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在討論中,同學們獲得各方面的知識,還學會了從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二是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教材,有一個明顯特征,即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這些是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習題為范例,仔細講解,教給學生解題方法。首先要在閱讀中弄明白材料的主要意思,通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二是要聯想課本中內容來解題。三是通過閱讀材料,在弄明白問題時找出答案。我在教學中經常找一些材料題,布置一些由易而難解析題讓學生練習。同時,還要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解題方法,在利用課本中的材料的基礎上,增加課堂中材料容量。另外,課堂上還可以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興趣。如投影、電視等,增加學生的信息量。
三是通過練習提高能力。要有針對性和目標性的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練習,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入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能培養運用技能技巧解題能力,使思維具有靈活性和準確性。要有的放矢的根據重點難點來講評,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如像選擇題可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對比、理解是否準確等,材料題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另外,通過給學生布置作業,通過撰寫小結學習心得的方式進行這方面思維訓練??偨Y歸納教材內容、知識結構,對舊知識加工梳理,也是鍛煉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對所學內容提煉要點,找出規律,清理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
作者:王冉 單位: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