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語文教學是母語教育
語文學習首先是母語的學習。母語是一個民族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沉淀下來的用于記錄文化、傳遞文化的一種工具。因為它記錄了、傳遞了文化,母語本身也成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僅是工具,還具有文化的特性,更蘊含著一個民族的心理、思維的特征。語文應立足在這一點上才能討論它的特點。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課程性質作了這樣的定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王尚文先生在1991年就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把文質兼美的課文言語對象化為學生的語感。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不是傳授文字學、語音學等知識,而是啟發引導學生以他們的感官、心靈去感知、領悟課文的言語。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掌握文字學、語言學等知識,而是培養學生以語感為核心的讀、寫、聽、說能力。10年過去了,至今仍有一些教師在語文課上遵循“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八字憲法,教師講解居于課堂核心,條分縷析取代文本元讀,結論獲取遮蔽文本開放的意義世界。正如有人描述的那樣:令人驚異感奮的語言,化為僵直的圖解;盈天地之美的詩意創造,被平面削切。人們步履匆匆,緊張忙碌,文化語境變得蒼白,生存體驗成為奢侈。思緒不再翻飛,心情不再蕩漾,心靈之旗不再獵獵,詩的喉嚨不再宛轉低回。語文教學是母語教育,我們要繼承幾千年來語文教育好的傳統,遵循母語教育的規律來教學。離開這個前提,去追求語文課的“有效”“高效”,只能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
二、語文教學要綱舉目張
王尚文先生說:言語形式是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綱”,其他都是“目”,如果以目為綱,綱自不舉,目亦難張。只有緊緊抓住言語形式這個教學內容的綱,才能真正對上使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個“號”。2006年,在《中學語文教學》上,李海林先生發表了一篇《評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非理性傾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更是一針見血:不管我們如何理解語文和語文課,語文課的主要矛盾是人與語言的關系,這是沒有疑義的。語文課就是建立在以人與語言的矛盾關系為核心的、并由這一主要矛盾決定的一系列矛盾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可以說,因為有了人與語言的矛盾關系,所以才有了語文課,沒有人與語言的關系,就沒有語文課。
三、用語文的方法教學語文
需要指出的是,時下的語文教學還存在兩個較大的問題:一個是“反文本”,脫離文本,拋開文本,架空分析,進行所謂的“人文拓展”,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另一個是“咬文嚼字”,簡單生硬、理性肢解,漠視了語文和語言的人文內涵,把語文課上成了工具操練課,把這么一個富有詩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學科,變得工具化、機械化。我們應該警惕這種現象。我認為,這是因為很多語文教師缺乏清醒的語文意識。我們現在的很多語文課,聲、音、電、影,光怪陸離,華而不實的東西多了,扎扎實實的訓練少了。語文就是語文,它不同于外語,也不是綜合實踐,更不能用數理化的方法教學語文。要用語文的方法教學語文,我們應該記住語文教學的這個邏輯起點。李海林先生說:“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建構人與語文之間的一種內涵關系。”潘新和先生認為:語文教育的整個過程就是致力于幫助學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動和言語表現之間的緊密聯系。語文教育,不只是聽、讀、說、寫技能的培養,語言文字的練習,也不只是為了求得文從字順,言能達意,而是文化精神、言語智慧和言語生命的承傳,是言語上的自我體認、自我實現,是對言語人生、詩意人生的理想、信念、抱負和言語動機的陶冶和引領。這些理論,為中學語文教學開啟了洞察現實與展望未來的新視野。
作者:張立謙 單位:河北南和縣第三中學
(二)
學生首先要具備基本的文言文知識,才能夠讀懂國學經典;同時培養閱讀習慣很重要,因為國學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培養對國學的興趣與形成廣泛涉獵國學的思維習慣要比讀懂一部具體國學書籍重要得多;還有,從經典典籍中品味人生哲理,完善健全人格,獲得文學審美體驗,如此種種皆需要借助語文學科的教育來完成。由此可見,發展國學教育,就必須尤其重視加強中小學語文教育。但中小學語文教育中,暴露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目前教育現狀,規范和完善中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國學教育體系成為目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大國學教育之必要性
加強中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國學教育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是有其深刻必要性的。
(一)近年國學熱在我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日益升溫
2005年9月28日,世界各國同時舉行紀念孔子誕辰2556周年的活動;隨之中國人民大學掛牌設立國學院;清華大學設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設立儒教研究中心;《光明日報》開設了《國學》專版;新浪網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國學類圖書在全球熱銷;截至2013年10月,世界各國創辦的孔子學院達到282所,272個孔子課堂,遍布88個國家。這些社會現象的出現,皆證明了國學熱已成為當下一種社會現象,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
(二)在學術界,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與發展,東方文化被列入學術研究的視角
中國文化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以其獨有的姿態尤其強烈地吸引著學者們的眼球。其實,西方學者很早就開始關注中國文化的優質性。眾所周知的伏爾泰、羅素、托爾斯泰、李約瑟等大家皆對中國文化給予過高度的關注和評價。1988年發表的《巴黎宣言》中由7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提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的觀點。尤其隨著上個世紀兩次大戰爆發的震動,西方科技文明的霸權神話在諸如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這樣一些學術作品中遭到剖析與質疑。湯因比先生提出的“前五百年西方文化引導世界走向物質的統一,后五百年將由東方文化引導世界走向精神的統一”的學術觀點,葉舒憲先生提出的“西方文化自身精神危機無法靠自身力量來治療,需借助于非西方文化的解毒作用”的論證充分的觀點。將西方文明放到被質疑的審判席,同時也將東方文明尤其是中國文明最直接地拉入了學術視界,從而中國傳統國學引起學術界高度重視與推崇。
(三)基礎教育期是培養的重要階段,國學教育必須抓住中小學教育這一階段
因為一方面在義務教育體系之下,能夠保證接受教育者的最大普遍性;另一方面基礎教育期是學生性格養成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可塑性強,且因教育周期長而帶來穩定性、系統性特征鮮明。從而,中小學教育尤其是中小學語文教育成為加強我國國學教育必抓之重要環節。
二、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國學教育之現狀
筆者曾對呼和浩特市市區南門外小學、市第三中學等六所中小學進行了關于國學教育情況的摸底調研。調研的結果顯示:第一,學生、家長對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大國學教育的必要性普遍認同度比較高,尤其是聽說北京率先要進行高考改革,語文成績滿分即將增加到180分的消息,小學生中95.6%的同學、中學生中94.8%的同學以及92.7%的家長都認為應該加強語文教育中的國學教育。第二,學生、家長及老師對國學教育的效果普遍不太滿意。調查數據顯示,只有23.1%的學生會在課外時間學習國學典籍,由此可以發現,學生對國學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原因及存在的問題梳理如下:首先,國學教育體系尚不完善。經調查,所有的學校沒有系統的國學教育教學計劃,國學教育只是分散于各個學科之中;所有的學校都沒有專門的國學教材,必學的國學經典只是散見于語文課本中;對于其他古代典籍,如何選擇進入中小學生閱讀視線范疇,存在隨意性及不規范性,也存在解讀過程的引導與指導;授課方式缺乏靈活性和實效性,采用誦讀的方式是大部分中小學國學教育的普遍選擇,所占比例達到59.8%。而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目標也大部分是讀懂字面意思,應付語文考試。其次,學生對國學因缺乏濃厚的興趣,家長與教師對國學經典中的一些思想與現代快節奏的商業化社會現實相沖突之處缺乏辯證思考與教育自信。即反映出我國當下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對國學的現代性闡釋尚有待完善。
三、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強國學教育之舉措
面對這一新時期的變化與現狀,筆者認為,當下我國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工作,首要的任務是對國學精髓的深入挖掘,其次是立足現實,從而盡快建立完善的國學教育體系。
(一)確立完善的國學教育內容和教育體系
如史學專家孫家洲在百家講壇講座中提出來的:“發展國學教育應該是在創新的基礎上重建,做到積極借鑒汲取前人經驗與根據新形勢不斷開拓創新的有機統一。”于是,國學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對現有國學做好辨正、選擇、挖掘,將國學之真正精髓納入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將這一理念滲透到中小學教育實踐中,首先,對中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國學篇目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加以規范和完善,建立健全國學教育體系,語文老師對課本中所涉及的國學篇目細講、精講的同時,補充與課本中所學篇目相關的優秀經典國學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拓展國學知識面,形成一個個國學知識群;其次,教師在講解國學知識的時候,要做到辨正然否,因為教育要面向的是中小學生,思想體系尚不完全成熟,還不具備對新知識做出準確判斷的能力,因此教師的引導工作顯得尤其必要。這就需要教師的講解一定要規范、準確,從而給學生以正確的教育與引導;再次,不只在語文課堂上要加大國學教育的力度,準確辨析并選擇國學教育之精髓進入教學環節,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生活中要激發學生對國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將國學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外的廣泛學習生活中,這一過程更需注重對學生所涉獵國學經典的選擇進行規范和引導。
(二)中國文化的“根”性滲透
正如學者提出的,“超越,須得回歸。要超越傳統,首先要尊重、了解傳統。要全球化,首先要民族化。”這就要求從中國文化之“根”上對國學現象作出分析和接受。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中國本土文化受到各民族文化的沖擊和考驗;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今人對其理解和把握有了距離感與隔膜。加之前文論證的西方學者對中國文化也存在著誤讀。面對如此現狀,還需徹底打破文化的隔膜。這就需要在中小學語文教育實踐工作中,對國學經典進行挖掘并深層闡釋,因為客觀上存在時代的隔膜及文化背景的變化發展,尚不完全成熟的中小學生一方面知識積淀有限,導致理解能力也有限,同時思維也沒有完全成熟,這些特定條件決定了語文教師在講授國學經典時就不能只告知其然,還需告知其所以然,將挖掘國學經典之深層合理性背后的文化內涵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不只是被動接受,重要的是深層理解,為今后學以致用打好基礎。
(三)國學與社會現實相結合
國學進入中小學語文教育體系,除了挖掘國學本身的精髓之外,還應將國學與當下現實相結合,對其做出現代性闡釋,進而建立一個完善的現代國學教育體系。如學者紀寶成提出來的:今天發展國學教育,就必須“用當代的理論、世界的眼光對國學重新定位,用現代的語言和現代的思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系統的開發,而不是復古。”眾所周知,“明史以為鑒”,學習國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今人所用。將國學與當下學生要面對的社會現實相結合,給學生一種最有效的教育,無疑是當下國學教育的最高目標。比如,從人才培養背景出發,要有“仁”的國學教育,同時還需有“農夫和蛇”的故事欣賞。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教育中,還需滲透“小兔子乖乖,不把門開開”的安全教育。人類生存的社會是一個需要每一個人去面對的復雜存在體,良莠并存,善惡雜陳,不存在愛的真空,美的天堂,也不存在完全災難的地獄,巫婆魔咒的籠罩,這就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既然它是需要每一個人必須去面對,絕無法逃避,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就需要將這個復雜的世界不加隱晦客觀地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從開始認識它,就直奔真相,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學生在面對這個復雜的世界時,需要有知識、經驗、技巧,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彌輪群言”之后才能獨抒己見,國學經典皆為華夏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沉淀下來的精粹,需要吸取;更需要有智慧、思索,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辨正然否,鉤深取極”的過程則需要睿智的思考,立足于社會存在的現實,利用所學知識和前人經驗,整合出一種成熟的思想體系,應對社會中需要面臨之狀況;而且,紛繁復雜的世界時刻處于變化中,沒有絕對一成不變的真理,國學不是用來盲從和迷信,是用來求證和應用的。見義勇為在中小學課堂上往往是真理,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面對歹徒持槍搶劫,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對于中小學生,保護好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是第一要務。但是,運用智慧,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的理念卻是教育中始終要貫徹的思想,比如遇到搶劫行為,最好的辦法是運用智慧,在保證自己生命財產安全的前提下,想辦法借助其他力量,將罪犯繩之以法,從而實現課本中“見義勇為”的國學精髓。
如上所述,當下國學教育需要將誕生于中國古代的國學之精髓做出現代性闡釋,并融入今天的社會現實中,從而形成一個完善的現代性國學教育體系,為培養更加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打好基礎。梳理這一國學教育體系可以囊括三個必不可少的教育環節及教學之三境界:其一,授人以魚。最大限度地教給學生國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興趣。其二,授人以漁。教育致力于提高學生閱讀國學經典的能力,在浩瀚深厚的國學經典中最大限度地汲取精華;同時引導學生理解國學產生之文化“根”性,結合中國文化產生的根源,剖析和理解國學的合理性及深刻內涵。其三,啟其心志。教育中滲透學以致用的觀點,引導學生培養將國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解決學習、生活問題的理念,啟發學生用國學經典中滲透的思想作為指導,并且在國學的海洋中遨游,重要的是結合現實背景辨正然否,獨抒己見,找到認識世界、處理問題的最好方法,從而為建立無論智商、情商皆完整的健全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丁曉敏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三)
一、充分展現自我——全面協調多種感官,積極運作知能并舉
學習的最佳狀態是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答案尋求、知識探索、問題解決的主動性過程之中,而這要以孩子們動腦、動口、動手、自主發現問題的學習行為在課堂上得到經常性的啟發為基礎條件。課堂教學的高質量來自高效率學生的積極參與,他們才是課堂上的主角。老師處于陪學輔學的配角地位,從事教學情境創設、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思路點撥等工作,幫助孩子們通過自己親力親為的實際活動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順應社會需要、時發表展,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廣大的一線老師必須更新觀念了。仍以《群鳥學藝》為例。揭示課題之后,讓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提出問題;然后以問題為紐帶,默讀自學課文,劃出問題的答案,標出存疑之處;邊想邊讀邊動手,腦口手并用,多個感官齊上,學生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知識在自主學習中得以掌握,技能在自主學習中得以養成。一堂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語文課,取決于孩子們對老師教學風格的認可度,取決于孩子們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取決于孩子們學習積極性自主性被激發的程度,取決于孩子們自我調動多個感官全方位的投入度。
二、生生師生互動——放飛思辯的翅膀,讓學生的個性張揚
學生當仁不讓,各抒己見;老師因勢利導,適時點撥;教材創造性利用,隨機性生成;課堂疑義相與析,討論無止境……對文意的理解各有千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再千篇一律,強求唯一。知識的日積月累、經驗的已有固有、問題的多方思考構成具有獨特個性的見解的強有力的后盾,成為辯論分歧求同求異的肥沃土壤。思辨中智慧生發,紅臉時共同成長。知識無窮盡,學習無止境;人謂我博學,實則貴感悟。氣氛活躍的課堂,精神自由的時空,學習自主的天堂,我做時間的主人……都為無拘無束、自由搏擊的課堂注入了無限生機。 再以《群鳥學藝》一文的教學為例。關于這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一半多的學生都認為是真本領的獲得靠的是學習認真,虛懷若谷,持有耐心。然而有一個學生卻固執己見:有些鳥兒沒有學會搭窩的原因是鳳凰老師的緣故,搭窩的方法他教得不好。一石激起千層浪,他的回答就猶如一根導火索點燃了火藥庫,一時間,火花四射,夜空絢爛——孩子們展開了熱烈而友好的討論,好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被一一列舉出來。孩子們的個性得以充分的張揚,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得以保護,文章寓意的理解得以正確歸結。
三、課堂教學“變活”——還原朗讀地位,形式不拘一格
獨到的闡述見解、深邃的思想表達、美妙的語境描述、精妙的語言運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稱是質文并勝令人嘆為觀止的美文佳作,都有引導學生深深感悟的必要。因此,采用朗誦會、讀書會、朗讀比賽、讀書感悟等等方式,使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得以發掘,使每個學生的一技之長得以閃光。就在這閃光發掘的過程中,課文內容得以理解、語言詞句得以積累、閱讀能力得以提高、寫作技能得以拓展。還是《群鳥學藝》,引導學生抓重點反復朗讀,分角色對各種鳥的語言進行反復模擬,感悟出各種鳥類學藝的態度和內心的想法。進而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自編自演《我愛學藝》課本劇。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完全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角色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怒一嬉之中。話語的生動豐富、手法的獨特新穎、形象的逼真酷肖,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詳細表述自己朗讀課文感悟的精華,自品自評,老師指導提高。
四、體味成功喜悅——平等看待學生,尊重孩子人格
每個人都有自尊自愛之心,自尊心有時甚至能支撐起一個脆弱的生命,保護學困生的敏感神經,尤為必要,因為他們比普通孩子更容易受到傷害。用分層教學法激勵這部分處于弱勢地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及時的肯定與鼓勵贈與他們成功的喜悅。他們的點滴進步,就是我們眼中的巨大成功。
作者:邢玉霞 單位:河北省武邑縣城關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