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論文
一、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效銜接的必要性
(一)“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新要求
創新精神是創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創新型人才是民族興旺發達的根基,是在當今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社會競爭中取得優勢的根本。作為人口大國,如何把勞動力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在當今國際競爭日益加劇、國內老齡化社會初露端倪的關鍵時期尤為重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用全新的視角審視當前的教育機制,推進教育工程的系統化建設,做好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合理銜接,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立德樹人的新要求
在社會轉型期,面對青少年中出現的問題,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智育、體育和美育的單一或不均衡發展都不利于人才培養,德育的不合格則會使得培養的人才成為社會危險品,重視德育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黨的“十七大”在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礎上,提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十八大”報告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些內容體現了對德育認識的不斷深化。“立德”首先是教師立德。教育者先做到立德,才能形成自身的美德,才能培養出有良好品德的學生。其次是學生要立德,在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道德基礎,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合格人才。最后是教育要立德。教育立德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保證教育質量。如果不能保證高質量的教育,將無法面對學生、家庭和社會對教育的期盼,也就意味著教育失去了道德。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教育,貫穿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過程。
二、影響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效銜接的因素
(一)應試教育的模式化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培養的目的性很強,進入大學成為衡量合格人才的唯一標準,以分數為指向標的教學模式已經固化到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的頭腦中。如果說教師為了孩子的分數嘔心瀝血,那么家長為了孩子的分數更是殫精竭慮,學生則要實現家長和學校的意志。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考試指揮棒一直發揮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沒有很好地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往往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判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基礎教育階段重智力、輕德體美教育的發展,致使相當一部分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入學后往往因為心理放松而不思進取,對新的學習方式和自我管理為主的學習生活感到迷茫困惑、對新環境和新同學難以適應而產生孤獨感,以及與同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優秀學生共處而失去原來的優越感。從深層次來看,這些現象源于學生、家庭、社會等方面教育觀念的影響,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銜接中出現的問題。
(二)重學歷、輕成才的功利化思想影響
目前,國內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高校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為經濟社會改革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有許多弊端。(1)重專業、輕基礎。輕視基礎教育,導致專業面拓展受限,知識結構單一,與社會需求復合型人才不符。(2)重理論、輕實踐。只重知識傳授,輕視實踐實習,導致學生空有理論而缺乏實踐能力,甚至沒有實際動手能力,沒有達到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要求,也給就業帶來壓力。(3)重知識、輕思維。長期以來,以灌輸式教學方式傳授知識,忽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導致創造性思維不足。(4)重提高、輕合作。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過程中,往往輕視團隊精神培育,相互之間的合作意識不足,難以形成交流、合作之間的思維啟迪和碰撞,與協同創新的需要不符。(5)重特色、輕人文。許多高校以發展特色為立足之本,忽視了人文學科建設,忽略人文精神的培養,與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符。這些弊端源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體制,把考上大學簡單地等同于成才;在嚴進寬出的高等教育模式下,把高等教育簡單視同走過場,把學歷與能力畫等號;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把能就業當成評估高等教育培養效果的主要評價標準。這些弊端盡管體現在高等教育階段,但從深層次來看,與基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為教育機制的固化性、教學模式的延續性對教育系統工程具有深遠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實踐能力、協同合作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與塑造不是僅靠高等教育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必須加以培養。
三、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銜接方向
(一)建立符合立德樹人培養目標需要的基礎教育模式
第一,抓好養成教育,重點突出人格培養,克服重智輕德現象。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被動接受知識的教育模式,極易導致主體性缺失、依賴性增強、自我管理能力明顯不足。到了高等教育階段,部分學生缺乏道德自律和自主學習精神,自我管控能力差,甚至不能明辨是非。因此,基礎教育階段不僅要抓好學習成績,更要抓好養成教育,尤其要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注重人格培養,堅決杜絕重智輕德現象,為進入高等教育階段打好基礎。
一方面,要重視文化素質在人格養成中的基礎性作用。人的內在素質是構成人格的核心要素。構成內在素質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因素都與人的文化素質有關。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是文化素質的內涵和積淀,人的精神風貌、行為方式是文化素質的外在表現,文化素質是提高自身修養、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礎,決定人的品位和品質。因此,以人格培養為重點的養成教育必須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質為前提和基礎,然而在現實教育中,卻存在分數等同于文化素質的偏見。人格培養的正確路徑應跨越應試教育的束縛,切實落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依靠綜合教育推動人格培養,通過提升思維能力推動人格水平。
另一方面,要針對特定年齡段促進自我教育意識的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諧統一。認知教育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僅有認知教育還不能實現知行統一,還要有諸多的實際情境感知,逐步增強個體的養成意識。實際上,人格的培養主要取決于個體主動自覺的程度。初中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表現、發揮最快的階段,教育者要有明確的目標,在強化情境陶冶以及行為訓練的過程中,注重尊重和調動其主體能動性,喚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識的高度覺醒。人格培養質量與育人環境息息相關,良好的人格養成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第二,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重點養成獨立思考習慣,奠定創新思維基礎。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課堂上的聽講和理解能力、課后總結與自我學習能力、深入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長期以來,注重結果忽略過程的教學方式,把許多敢想敢做的智慧火花湮滅在考高分、升學率等功利化的需求中,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逐步培養探究事情根源的精神,學會思考,敢于創新,這才是合格教育的基本要求。良好的思考習慣、正確的思維方式是相伴一生的學習能力。基礎教育階段要把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放在首位,引導教育學生跳出傳統的思維定式框架,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談到:今后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和學了知識不會應用的人。
(二)建立符合培養創新人才需要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
第一,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構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目的是為了獲得一種意義深遠的自由。”約翰•亨利•紐曼認為:“大學是傳授普遍知識的場所。”“大學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大學以傳播和推廣知識而非增擴知識為目的,也就是自由教育。”他們從本真的角度對大學教育進行了哲學闡釋,也對大學理念進行了最好的詮釋。當然,時代背景不同,辦學目標也不同,大學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也不同。在當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二元化”教育模式下,高等教育應該超越為知識而知識的辦學理念,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并努力構建與之相符合的高等教育模式,在教與學兩個環節實現突破性的變革。
一方面,要改變傳統的僅僅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模式,因為簡單的知識傳授或專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要有科學的教學方法,一是積極開展研究性教學。教師要把自己的科研融入教學,通過科研與教學的融合,把教師的思維方法傳遞給學生,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要拓寬專業培養口徑,從更寬廣的視域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二是積極推行師生互動式、啟發式和實踐教學模式。改變長期以來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記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學生學習知識的被動狀態,通過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和教學過程中的啟發引導,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積極融入教學過程,并通過實踐教學提升思維空間,消化理解理論知識。
另一方面,要改變學生一味接受傳統教學模式的習慣。從開始接受知識的初期,學生基本上被動地獲取知識,在書本知識、學校教育是正統教育的認知下,在升學率及其相關利益的指引下,受好奇心等因素驅動下的主動學習被冠以“不務正業”之名。經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固化下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在基礎教育階段形成的學習慣性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管理、生活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離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目標更遠。因此,要逐步改變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他們在思考、生活、實踐等方面的能力。一要把好“入門關”。在新生入學初,及時進行學習模式變更引導教育,明確高等教育階段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等特點和要求,確立學生的自立意識。鑒于心理成熟期的不同,對學生要進行跟蹤式指導,這就對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出了高要求,不僅要求輔導員有耐心、責任心,也需要有高水平的思想境界和綜合素質,真正從“授魚”改為“授漁”,為培養創新人才打好基礎。二要引導學生突破學科、專業束縛,廣泛涉獵。高等教育在鞏固學生專業教育的同時,要引導、鼓勵學生廣泛涉獵各學科的知識,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體現大學的包容精神。豐富的綜合知識積累是培養創新人才必備的基礎。實踐證明,專業劃分過細,會限制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空間。
第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專業分工越發達,就越需要協同合作。團隊精神、協作意識已成為實現創新的必要條件,這在科研領域已成為一種趨勢。美國社會學家哈里特•朱克曼對1901~1972年28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研究發現,與別人合作進行研究的有185人。在諾貝爾獎設立的第一個25年,合作的比例是41%;在第二個25年,合作的比例是65%;在第三個25年,合作的比例是79%。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治•赫華斯博士通過多年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事業的成敗在于人品的優勢,與同事真誠合作是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言行孤僻,不善與人合作”排在失敗的九大要素之首,可見合作對于創新的重要意義。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深化改革、鞏固改革開放成果的關鍵步驟,而協同創新則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因素。因此,培養學生的團體精神與合作意識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必備素質之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營造利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校園文化,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最佳途徑。
(三)轉變辦學模式,實行開放式辦學,做好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合理銜接
眾所共知,一個開放的系統才是最具活力的系統。開放的系統能夠源源不斷地獲得創新源泉,教育系統也是如此。實施開放式辦學對于落實教育方針、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至關重要。首先,基礎教育要加強與高等教育的溝通,建立長期的指導協作關系。通過明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逐步實現從重智輕德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轉變,實現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到重視學習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的轉變。其次,高等教育要主動與基礎教育加強溝通和銜接,建立定期交流制度。通過學科建設對接、課外活動對接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特長、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實現高等教育從關門辦學到海納百川的轉變,實現從以普通就業為培養標準到培養創新人才的轉變。目前,高校自主招生成為選拔優秀學生的有效途徑,把培養需求關口前移或許能有更大的成效。
作者:慕向斌 單位:華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