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職工繼續教育的現狀分析
1.大型企業的職工繼續教育
我國的大型或特大型企業大多都對職工繼續教育認識比較到位,企業原來基本都具備較為完善的職工繼續教育機構,很多企業都有自己固定的技工學校、職工大學、電視大學或職工夜大等等機構。如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公司,不僅有博士后流動站,而且同許多高校都有科研共享共建研究基地,對高層次人才和技術研發人員的繼續教育規劃、機構、人員、設備等都十分完備。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許多大型國有企業都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企業的職工繼續教育機構,特別是普通職工的教育機構基本都已被剝離或解散,企業自己的教育培訓場所、人員、設備等都不夠完善。例如,陜西法士特集團公司、陜西鼓風機集團公司、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公司等,盡管都有完備的職工教育計劃,但由于企業自身沒有完善的職工教育培訓場所、人員、設備等,使職工教育、培訓計劃不能按期完成。另外,由于一些企業自身的特點,產品訂單的不穩定性和用工的不確定性,職工的流動性較強,臨時用工現象較為普遍,生產任務和培訓時間的矛盾較為突出,企業沒有時間、精力安排職工的繼續教育,而對臨時用工培訓的成本較高,影響企業的利潤發展空間等等因素,都嚴重的影響著企業職工繼續教育的發展。
2.中型企業的職工繼續教育
對于中型企業來說,職工繼續教育培訓問題大致分為兩個層面。對于高科技公司而言,由于產品訂單穩定,科技含量較高,產品生產要求較高,企業利潤空間較大,企業對職工的繼續教育目標明確,都具有完備的職工繼續教育計劃,且有完善的培訓基地和人員,與高等院校和教育機構合作緊密,針對不同層次的職工,有固定的合作對象,所以職工的繼續教育工作開展順利。如:陜西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僅有完備的職工繼續教育計劃,有完善的職工教育培訓場所、人員、設備等,且與5所高校建立了長期的職工教育合作關系,對職工的實際操作能力、從業資格、管理常識、服務意識等都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培訓。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由于企業規模較小,產品多為大企業的配套產品,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生產要求不高,這類企業對職工繼續教育的認識不十分到位,企業缺乏長期的人才開發戰略,投入的資金、人員、精力等較少,與高等學校及教育機構合作較少,加之企業自身沒有或有少量的培訓場所和設備等原因,職工繼續教育開展情況不盡人意,對職工的繼續教育工作缺乏長期性、系統性和完整性。
3.小微企業的職工繼續教育
對于小微企業來說,目前多為剛剛起步的民營企業,由于企業規模很小,用工數量有限,很多企業為銷售或服務類企業,企業很少有完備的職工繼續教育計劃和規劃,也很少有專門的職工繼續教育場所、人員、設備等;部分企業只對新上崗職工有一些最簡單的培訓,企業對職工繼續教育缺乏基本認識,職工繼續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很少或基本沒有,企業用工多處于臨時狀態,員工流動性和不穩定性較強。
4.外資企業的職工繼續教育
對于外資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大的外資企業來說,對職工的繼續教育和職工培訓有清醒認識,將職工繼續教育上升到了企業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高度。很多企業有自己的培訓基地、設備、人員,具有完善的職工繼續教育規劃,與國內外高校和高等教育機構的聯系緊密。如日本歐姆龍企業集團,不僅在中國有自己的歐姆龍大學,對公司在中國的8個企業的員工進行集中培訓和繼續教育外;還與一些高校合作,將企業員工繼續教育前移,在這些學校開設“訂單班”,開展有針對性的訂單培養。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培養目標、課程方案;共同授課、共同管理、共同考核,企業每年投入巨資用于訂單班的管理和獎學獎教金;投入巨資為學校捐建實訓基地,定期為訂單班舉辦各類活動,一些課程直接由日本本部派專家授課。
二、企業職工繼續教育的存在問題初探
綜觀我國企業職工繼續教育的現狀,發現我國企業職工繼續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觀念落后,認識不足
通過我們在陜西地區裝備制造企業的調查發現,很多企業對職工的繼續教育觀念落后,認識不到位。部分企業將繼續教育看作單純的投入,盡可能地減少繼續教育人數和費用,部分管理者認為繼續教育多是務虛,不但耽誤時間、影響工作,而且增加成本支出。部分企業認為員工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即可,不需要繼續教育,而專業技術人員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可以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繼續教育是“軟任務”,是職工自己的任務,企業可搞可不搞,把繼續教育投入看作是一種消費投資。部份企業由于各種原因,取消或縮編了原有的繼續教育管理機構,把職工繼續教育任務只作為人力資源部門一個很小很小的職責,缺乏完善的職工繼續教育體系和獎懲體系。部分企業重視研發創新團隊的繼續教育,而忽略了基層職工和技術工人的繼續教育。
2.生產用工與繼續教育時間安排矛盾突出
調研發現,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認為,職工繼續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沒有充足的時間。究其原因發現,隨著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企業都實行了定崗定員的管理制度和用工制度,盡管一些企業對職工的繼續教育要求比較迫切,但缺乏長遠計劃和周密安排。一旦部分職工參加繼續教育或培訓,將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銷售和管理帶來很大的沖擊,企業將面臨人員緊張和崗位空缺問題,沒有富裕的職工頂替崗位。另有一部分企業,由于自身的特點,產品訂單不穩定,導致用工的不確定性,職工的流動性較強,臨時用工現象較為普遍,生產任務和職工繼續教育培訓之間矛盾突出,企業沒有時間、精力安排職工的繼續教育,而對臨時用工培訓的成本較高,嚴重影響企業的利潤發展空間等等因素,這些問題都嚴重地影響著企業職工繼續教育的發展。
3.繼續教育內容針對性不強,教育手段單一
就目前職工繼續教育的整體情況來說,缺乏完整的科目指南,很多企業都是臨時抱佛腳;企業與學校或教育機構的溝通渠道不暢,沒有根據各個企業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目標、設置培養內容,且缺乏有效考核和檢驗方法,繼續教育效果不明顯,企業沒有感受到職工繼續教育帶來的效益。一些企業只重視高層次人才的繼續教育,而忽略了普通員工的繼續教育;一些企業過分強調技能水平的繼續教育,不注重知識和素質的繼續教育,忽視了繼續教育與企業文化的有機結合。另外,在繼續教育手段方面,大多仍采用黑板加粉筆的“滿堂灌”形式,很少根據成人教育的特點和具體實際而采取“專家講座”、“案例教學”、“現場模擬”、“技術比武”等新的教學方法,沒有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結合起來進行培訓,教育手段單一,難以激發學員的求知欲。
4.企業職工繼續教育資金投入不足
由于職工繼續教育屬后學歷教育,往往無法立即對企業產生經濟效益,影響了部分企業,包括個人對繼續教育投入的積極性。一些地區、部分企業受財政收入和經濟效益的影響,對繼續教育投入的資金、人力、設備很少或根本沒有專項投入,從而加重了企業職工的經濟負擔,嚴重影響了企業職工參加繼續教育活動的積極性。部分企業對繼續教育投入的資金、設備、人力不足,使分層次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受到限制,只能維持一般性的基本培訓,難以取得更大成效。
5.教育機構和企業間缺乏暢通的溝通渠道
由于繼續教育立法工作滯后,目前還沒有構成相互配套的繼續教育法規體系,教育機構和企業間缺乏暢通的溝通渠道,出現兩張皮現象。盡管部分企業對職工繼續教育的要求比較迫切,但苦于無法與高等教育機構溝通,而學校也無法詳細地了解企業職工繼續教育的具體要求,雙方都在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完善的企業職工繼續教育體系,許多企業沒有完善的職工繼續教育規劃,或有規劃而無法實施,企業缺乏職工繼續教育激勵約束機制,職工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學習的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
三、高職院校服務企業職工繼續教育的途徑探索
幾年來,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與實踐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高職院校服務企業職工繼續教育途徑,即組建實體—共同管理—規范運作—保證效果—互利共贏。
1.組建實體
針對企業對職工繼續教育的認識不足和繼續教育內容針對性不強、課程設置不連貫、教育機構和企業間溝通渠道不暢等現實問題,陜西工院于2008年牽頭組建了陜西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將企業和學校捆綁為實體。按照集團章程規定,學校要積極承擔企業職工的繼續教育工作,企業及時將各自的培訓計劃、培訓要求等上報集團,集團理事會辦公室根據這些要求和各個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實驗實訓基地等具體情況,將企業的培訓計劃進行整合,最后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舉辦各型各類培訓班。如此有效地克服了企業和學校的兩張皮現象,不僅使企業的職工繼續教育規劃落到實處,而且也充分地發揮了各個學校的專業優勢、師資優勢、設備優勢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目前為止,該集團共有企業38家、學校13家。
2.共同管理
對于不同類型的培訓班,理事會辦公室采用校企緊密結合、共同管理的方式。校企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共同授課、共同考核。有效地克服了培訓目標不合企業要求、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企業不直接參與、缺乏對各自職工的有效管理等現實問題。最大限度地克服了生產任務與培訓時間、臨時用工與長期用工等矛盾。對于大中型企業和外資企業的長期用工問題,集團鼓勵企業在學校設置訂單班,對訂單班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管理、共同監督、共同授課。到目前為止,我院共有各類訂單班30個,企業為訂單班設置獎學獎教金每年幾百萬元。如日本歐姆龍訂單班,企業每年為訂單班設置40萬元的獎學獎教金,并派專門的輔導員協助學校管理,該訂單班約四分之一的課程由企業直接授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規范運作
為了使各類培訓班的工作落到實處并規范運作,陜西工院專門為服務企業職工繼續教育制定了詳細的管理制度與管理程序,分別有《陜西工院服務企業職工繼續教育工作管理規定》、《陜西工院服務企業職工繼續教育培訓收費管理辦法》、《陜西工院服務企業職工繼續教育教師聘任管理辦法》、《陜西工院服務企業職工繼續教育任課教師備課、上課管理辦法》、《陜西工院服務企業職工繼續教育教學質量督導評估管理辦法》等十一個方面的管理規章制度。
4.保證效果
為了保證培訓的效果,理事會辦公室針對不同企業、不同項目、不同類型的培訓,分別簽訂培訓協議,校企共同制定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計劃等,共同制定考核標準、共同授課。培訓地點既可以設在學校,也可以設在企業。既要強調培訓的系統性、邏輯性、完整性,又要突出各個企業的文化根基,滿足各個企業的特殊要求,使企業真正體會到職工繼續教育帶來的優勢和好處。與此同時,學校還協助企業在學校的實訓基地舉辦各類企業職工比武大賽等活動。到目前為止,陜西省總工會全省企業職工技能大賽(車工、鉗工、銑工、磨工)比賽現場落戶我院,學院同時成為陜西省總工會參加全國企業職工技能大賽訓練基地;陜西省省委組織部每年的“車工、鉗工、銑工、磨工”技能大賽基地;陜西省教育廳、人社廳“中級工”、“高級工”資格認證與培訓基地。2012年以來,陜西工院共舉辦各類企業職工培訓班36個,共計培訓職工2859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互利共贏
通過組建實體、共同管理、規范運作等措施,最終建立起了校企互利共贏的職工繼續教育培訓機制和途徑,不僅使企業實實在在的享受到了職工繼續教育帶來的好處,有效地提升了職工的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利潤空間;而且使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四、結束語
職工繼續教育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開展職工繼續教育對于企業的快速發展、最大限度提高企業利潤有強大的促進作用;高職院校作為國家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與職工的繼續教育,特別是基層員工和技術工人的繼續教育有著天然的聯系;“組建實體—共同管理—規范運作—保證效果—互利共贏”是高職院校服務企業職工繼續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作者:鄧志輝 田鋒社 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