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彩規(guī)律的形成
從認知的角度觀察,人通過視覺器官得到對物體的認知,而物體是由形狀和顏色兩個方面組成的,形與色共同構成人對物體的認知信息。當兩種信息輸入大腦時,大腦意識產生對物體形的認知記憶和對色的認知記憶,這兩種記憶形成兩個概念,一種是形體概念,一種是色彩概念,姑且稱之為概念色。當人獲得并記憶這種概念時,就掌握了用概念判斷事物的能力,當人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里看到和概念中相同形狀和顏色的物體時,就可立刻判定其與之前的物體相同。當僅僅看到相同顏色時,大腦意識通過記憶里的概念色會聯(lián)想到之前認知的物體,并由物體聯(lián)想到物體的形狀。反之,如果只看到一個形狀,人也可以聯(lián)想到之前認知的物體,并由此聯(lián)想到它的顏色。由此不難看出,對物體的認知是通過兩條線路完成的,一條是形狀,一條是顏色,兩條線像燈芯一樣既交錯纏綿在一起,也各自獨立,這就要根據(jù)人的生理機能來分析了。如,盲人不能通過顏色來判定物體,只能通過長期以來在意識里形成的物體形狀記憶來判定物體,通過觸覺完成對物體的認知,這種認知是單向的。而色彩認知必須由視覺器官完成,它的認知是雙向的。色彩規(guī)律的形成就是“視覺器官—意識形成—記憶印象—概念判定”的過程,它有一定的客觀性,也具有相對的主觀性。客觀認識和主觀判定是色彩規(guī)律的兩個重要特征,同時色彩規(guī)律還具有共性和個性特征,這兩個特征來自色彩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主觀性。客觀性決定了色彩的共性,主觀性決定了色彩的個性。由于許多不同物體在空間中擁有相同的顏色,在形成概念色時會形成多重認知,所以人在看到一種色彩時會判斷出多種擁有相同或相近色彩的物體,并受到個人記憶能力和觀察能力的限制產生判斷的偏差,這是由于受到“模糊概念”的影響。也正因如此,色彩規(guī)律不像其他事物規(guī)律那樣一成不變,它的主觀判定部分是隨著社會、科技以及人文、歷史的發(fā)展而變化的。
二、色彩四個典型特征的規(guī)律
色彩規(guī)律是色彩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與人的主觀意識判定共同形成的,其核心包含心理性、審美性、功能性、人文性四大典型特性。
1.色彩的心理性規(guī)律
一件物品在有色彩之前和之后,給人的感覺是有差別的,色彩對人的情緒、心理、行為或多或少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視覺器官擔負著色彩信息的收集任務,人的意識在處理這些色彩信息時會產生心理反應,不同的顏色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表現(xiàn)為色彩的冷暖感、輕重感、漲縮感、進退感等。在色立體中接近純色橘紅的為暖色,接近純色天藍的為冷色。色彩的明度對比會使人產生一種輕重感覺,明度高的色彩給人一種“輕”的感覺,明度低的色彩則給人一種“重”的感覺。色彩的脹縮感是指色彩在對比過程中,某些色彩的輪廓給人以脹大或縮小的感覺。通常暖色和亮色具有膨脹感,冷色和暗色具有縮小感。色彩的進退感是由于人眼錯覺所造成的等距色彩給人非等距的感覺,是色彩對比中的“隱”“顯”反映使人產生距離感。色彩的這些規(guī)律實際上就是色彩在心理上的反映。
2.色彩的審美性規(guī)律
色彩的審美性建立在色彩心理性基礎之上,色彩的搭配組合形成了人對色彩的普遍審美標準。審美標準的主觀性很強,它受歷史沿革、民族風俗、國家地域、政治宗教等人文因素影響,同時也受性別、年齡、職業(yè)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審美差異。有章可循的審美標準由大漸小形成不同的審美規(guī)律,如大眾審美情趣、不同性別審美標準、不同年齡審美標準、行業(yè)審美規(guī)范等。人在生活中對事物有美的需求和欣賞要求,難以想象沒有色彩的世界會是怎樣。人用客觀的標準和主觀的意識來評價色彩本身,這種評價技巧的形成需要日積月累的經(jīng)驗和對美感的培養(yǎng)。美感來源于對事物的主觀認識和幻想。每一個顏色本身并無美丑之分,它通過對比、襯托、搭配等手段進行調和,從而產生審美愉悅。色相配色、色調配色、明度配色的規(guī)律是色彩調和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往往設計師、畫家、藝術家是色彩科學體系規(guī)律的應用者,其作品以美的色彩搭配向大眾傳播色彩信息,給大眾帶來美的感受,從而滿足人的審美需求,激發(fā)人的無窮想象。
3.色彩的功能性規(guī)律
心理學家已經(jīng)證明:最先進入觀者視野的是物體的色彩,不是形狀也不是其他的細節(jié)。色彩的功能性規(guī)律體現(xiàn)在色彩識別、警示、管理三個方面。識別是基礎,警示是作用,管理是方法。識別功能就是利用人的色彩分辨能力,通過單純的色彩完成對事物的判定和分類。警示功能是通過某類色彩對人的視覺產生強烈刺激,同時帶給人不安的情緒,把這些方面運用到生活中達到警示和提醒目的。管理功能是通過對色彩分類建立起來的色彩管理系統(tǒng),這個體系體現(xiàn)在很多計算機軟件中,幫助解決在設計中遇到的色彩問題。這三方面功能之間互相作用,如通過色彩識別功能,把紅、黃、綠運用到交通管理體系中來管理人的行為,起到警示和管理的作用。
4.色彩的人文性規(guī)律
色彩是人類忠實的伙伴,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始終默默陪伴著人類走過時間的長廊。色彩的人文性是精神、意識、價值觀的提升,帶有強烈的主觀創(chuàng)造意愿,包括歷史、民族、地域、政治、宗教等方面,對色彩使用產生影響。人文性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多元化民族色彩習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隨著時間的沉積對色彩形成不同的使用規(guī)律,而色彩的使用規(guī)律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傳承與保留中不斷融合擴展,形成新的具有民族地域性的色彩規(guī)律。同時,社會、國家也給這一概念帶來了政治層面的影響。宗教是人們意識形態(tài)信仰的產物,影響人對色彩的認知,色彩幫助人對宗教進行識別。此外,色彩幫助文化特征的形成,文化特征影響色彩的使用是一種辯證關系。
三、色彩規(guī)律對產品色彩設計的影響
1.色彩規(guī)律在產品設計中的作用
美國流行色彩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人在挑選商品的時候存在一個“7秒鐘定律”,即人只需7秒鐘就可以確定對某一商品是否感興趣。在這短暫而關鍵的7秒鐘內,色彩的作用占到67%,成為決定人們對商品好惡的重要因素,這足以說明色彩對于產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色彩對人心理與生理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同一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影響與意義也不盡相同。在產品設計中,色彩往往用來體現(xiàn)產品的個性特征。除了產品功能以外,個性十足的色彩包裝可使某一產品在同類產品中更具市場競爭力。要想設計出好的產品色彩首先要了解色彩規(guī)律,在產品色彩設計中考慮心理性、審美性、功能性、人文性四個典型特征的規(guī)律并加以應用。色彩對產品設計的輔助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第二,強化產品的風格特征;第三,進一步說明產品的某些使用功能。
2.色彩規(guī)律在產品色彩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產品的色彩設計是產品設計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色彩是產品走向市場、接受市場檢驗的第一視覺感。掌握色彩規(guī)律并在產品色彩設計中合理地運用,是產品色彩設計的精髓。色彩規(guī)律在產品色彩設計中的應用要遵循合情、合理、合適的“三合”原則。
(1)合情
所謂合情就是要符合色彩人文性規(guī)律。設計師在設計中要考慮地緣、民族因素,以及產品銷售所在地的國情和民情。不考慮產品色彩的人文規(guī)律必然會遭遇市場的漠視。
(2)合理
合理性是指在產品色彩設計中符合色彩規(guī)律理論知識,遵循色彩的心理性、審美性和功能性規(guī)律原則。根據(jù)這些特征結合產品設計使用人群定位,再進行合理的色彩定位,以保證色彩不和產品脫節(jié),同時合理應用色彩的識別功能、警示功能、管理功能有助于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加深產品的色彩印象并理性地處理色彩搭配。合理性在某種意義上是相對的,它是建立在某些定位人群基礎上的對色彩的共識,這種色彩運用的合理性是產品立足市場的根基,也會給產品帶來附加值。
(3)合適
合適原則是指色彩對于一件產品是以輔助的形式出現(xiàn)的,設計師不能一味地追求色彩突出,而要考慮哪一類色彩適合這一類產品。如大型機械制造產品,它的使用地點多半是在戶外和大型廠房,它的醒目性和局部的提示作用是其重要的色彩設計層面。如果一味強調其審美視覺而設計出太多的色彩變化,則適得其反,容易造成使用者分心或混淆使用按鍵,同時從成本的角度考慮,也不符合這類產品的設計需要。產品的功能決定產品的色彩,如隱形戰(zhàn)機的外觀色彩要考慮其隱形的需求,若靚麗的色彩與天空反差強烈,這樣的色彩設計只能讓它成為戰(zhàn)場上的目標。兒童玩具產品要根據(jù)兒童在不同年齡段對色彩的認知能力,用鮮艷的純色來設計,如果用成人審美做依據(jù),一定不會得到兒童的認可,所以設計師在設計色彩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合適為色彩設計的原則。
三、結語
色彩規(guī)律的發(fā)展與完善需要設計者不斷總結色彩認知的經(jīng)驗和成果,并在產品色彩設計中加以應用,但同時須注意不能教條、機械地運用,很多時候設計者應打破陳舊的規(guī)律,大膽突破、勇于創(chuàng)新,并重組建立新的規(guī)律,本著“合情、合理、合適”的原則對產品進行色彩設計。
作者:郭宇承 王景 單位:河北聯(lián)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