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近年來,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積極推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不斷提高團隊教師的師德水平,努力建設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團隊教師堅守一個信念———做辛勤園丁是教師的本色,育石油英才是教師的責任;追求一種境界———厚德傳道,博學授業,以為石油高等教育奉獻畢生精力為榮。憑借這種堅定的信念和追求,團隊教師們愛崗敬業,勤奮耕耘,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在三尺講臺教書育人,書寫精彩人生,涌現出了湖北省高校工委優秀共產黨員汪偉英教授、用心對待學生的好教師熊青山博士、學生最喜愛的教師歐陽傳湘副教授、教學質量優秀教師唐善法、張志全、江厚順等。通過學習與討論,進一步提高了團隊教師對教書育人的認識,增強了其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團隊全員育人的氛圍日益濃厚。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積極擔任班主任,定期深入班級與學生之中,解決學生深層思想問題,有效促進了班風和學風建設。團隊共有12名教師擔任班主任,涌現出了劉德華、管英柱等優秀班主任。②教授、副教授不記個人報酬指導大學生科研、擔任優秀生導師、指導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等。近2年共有8名團隊教師指導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12名團隊教師擔任優秀生導師;團隊教師用實際行動推動了大學生成才教育工程,有效提高了大學生科研能力與專業素質,2010年在校大學生在公開刊物上發表論文38篇,相比2009年翻了一番;特別是團隊骨干教師喻高明教授,指導學生代表長江大學參加首屆全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石油工程知識競賽獲得冠軍,石油工程設計大賽獲得二等獎。③舉辦石油新技術系列講座,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
二、梯隊建設
在梯隊建設上,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強化青年教師的培訓力度,制定針對青年教師的具體培訓措施:①組織新進教師認真學習《教師法》、《高等教育法》、《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以及學校相關文件和管理規定,盡快轉變角色,適應高校工作的需要,然后到油田企業對口單位進行為期半年的現場實踐。②認真落實《關于實行新進教師導師制定暫行辦法》,為每位青年教師配備指導老師,指導新進教師熟悉教學環節,掌握教學規律與教學方法,使之盡快融入教學科研團隊,提高業務素質。③組織教學經驗豐富和科研能力突出的老教師,為青年教師開設教學育人、課堂教學藝術、科研方法、創新成才等專題座談會,解決青年教師在教學與科研方面遇到的難題和困惑,做好傳幫帶。④學院定期組織教學質量優良的老教師為青年教師上觀摩課。⑤教研室組織上“診斷課”,即青年教師講課后老教師進行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或交流經驗。⑥立足崗位成才。在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下,鼓勵青年教師勇于挑擔子,對過了教學關的青年教師及時安排教學任務,并給教學能力較強的青年教師安排專業核心課,優化課程教師梯隊,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為教學科研骨干。其中,李菊花博士當選我校首屆優秀青年教師,熊青山博士獲長江大學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優秀指導教師稱號,張頂學博士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李忠慧、楊明合博士等成為教學科研骨干。
三、學術交流
加強學術交流,為師生成長搭建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團隊組建以來,一名教師赴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做訪問學者回國,另一名教師經學校推薦和湖北省教育廳評審,已成為全省選定的173名青年教師赴海外教育、科研機構短期留學人員之一。
四、精品課程建設
將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相結合,有計劃、有目標、分步驟、分階段、分層次地開展省級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建設。在課程改革中加大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使課程建設與改革成為一個動態發展、不斷深化的過程,發揮教學改革的示范作用。通過精品課程建設,把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隊伍等幾方面的改革整合為一體,推動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促進教育技術的改進。目前已建成《油藏物理》、《油藏工程基礎》、《鉆井工程》省級精品課程,《采油工程》為校級精品課程。
五、教學改革研究
加強教學改革與研究,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①在深入研究和完善優秀生導師制、“聯合培養”合作模式、“基地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創建了“石油之光”實驗班,并成功申報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方案。②以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落實啟發式、導學式、課堂講授與討論相結合、互動式教學方法的實施。以現有的省級“油氣勘探開發實驗教學中心”、精品課程網絡資源為支撐,進一步開發和完善課程網站建設,建立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實現網上答疑。③將科學研究融入教學,以科研促教學,引領學生進入學術前沿,啟迪學生創新思維。近一年來,團隊成員中教授、博士為學生開設“石油之光”新技術等講座達11次。
六、實踐教學研究
重視實踐性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①成功申報了省級“油氣勘探開發實驗教學中心”,并以此為契機,加大實驗教學建設的力度,共籌集資金近300萬,購置儀器28臺(套)擴建和完善現有實驗室,并增設巖石可鉆性與硬度實驗室、提高采收率實驗室、固井工藝實驗室等,將若干單元實驗有機結合,形成復合型實驗,加大新技術、新內容、新方法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重,為學生個性發展、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更好的平臺。②與“江漢石油管理局”、“河南油田”等6個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畢業設計、生產實習基地,近一年來共指導了87名學生的畢業設計,893名學生的生產實習,同時改進了鉆井實習模式,引進江漢油田鉆井職工培訓中心的老師參與指導實習,學生在老師和工人師傅的指導下親自動手操作,既鍛煉了自身動手能力,又增強了現場感,取得了良好的實習效果。
七、學科專業建設
加強科學研究和學科專業建設,提高辦學層次和人才培養質量。充分利用團隊已入選為省高校創新團隊,以及現有的教育部、湖北省、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實驗教學中心所提供的平臺,積極組織本團隊教師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其他基金項目29項,鼓勵教師廣泛參與油田企業合作,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技術,解決生產實際中的技術難題,共簽訂橫向合作項目120項,科研經費近4000萬元,獲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本專業教師在《天然氣勘探與開發》、《石油鉆采工藝》、《油田化學》、《天然氣工業》和《中國海洋石油》等雜志上公開發表科研論文120篇,申請國家專利9項。通過科學研究,擴大團隊教師的視野,促進教師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團隊建設期間,學科建設和專業辦學層次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石油工程專業獲得推薦優秀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的資格;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和油氣井二級學科獲批博士學位授予權,石油工程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八、結語
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深入教學改革與科學研究,推進學科專業建設和精品課程建設,并充分發揮青年教師的作用,舉辦石油新技術系列講座等,是石油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提高辦學層次和人才培養質量。向上的精神、專業的傳統、不懈的努力、變革的理念是團隊前行和發展的動力。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銳意改革、不斷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高素質的石油工程專業人才而努力奮進。
作者:李元鳳 單位: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