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化學教育論文
一、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
從史前時代就已美輪美奐的陶器制作,到奴隸制時代已經十分成熟的造酒工藝;從殷商時期的青銅器制作,到春秋時期就已日臻完善的煉鐵技術;從《黃帝內經》記載的金石入藥,以至后來為人們所熟知的四大發明,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在化學方面認知、發明與創造的智慧。東漢蔡倫的造紙術發明要比歐洲早了四個世紀;三國時代的馬均發明的火藥到了宋代廣泛應用于焰火、火箭和火炮,而歐洲直到14世紀才從阿拉伯人那里有所接觸;中國早在一百多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燒制陶器,到了唐、宋、元、明,工藝已爐火純青,而歐洲各國直到近代才開始研制并長期不得要領,他們把中國叫做“瓷器”。這些閃光的化學方面的發明與創造,說明我們中國有史以來一直走在世界化學發展史的前列,直到近代列強侵略才被超越。利用這些歷史材料,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讓他們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時,作為化學教師,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在課外實驗中,還要注意不斷通過對起步較晚的中國現代化學工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狀況的對比,通過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化學工業狀況的前后對比等,逐步讓學生了解我國現代化學科技發展仍然很落后的現實以及落后的原因;逐步讓學生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之后怎樣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在化學工業和化學科技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感,增強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危機感、使命感和責任感。用這種春風化雨式的教育,實現我們對學生進行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信念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講到“石油”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就可以結合我國石油方面的歷史和現實情況進行有關的闡述。我國有著十分豐富的石油資源,早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發現和利用了石油,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明確記載了這方面的情況。但自鴉片戰爭以來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統治,我國長期處于被封鎖、被擠壓、被摧殘的狀態,石油工業基本空白,中國長期成為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傾銷洋貨的市場,以致在社會上出現了諸如“洋油”“洋蠟”“洋火”“洋丁”“洋堿”“洋車”等許多奇特的商品名詞。共和國建立后,根據李四光的地質理論,敢想敢干的中國石油工人,先后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找油勘探過程,首先發現并開發建成大慶油田,之后大港、勝利、任丘、中原等石油基地相繼建成。如今,我國已逐步建立了資源勘探、石油開發、原油加工、設備制造、設計施工、科學研究等比較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有效地保證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能源供應。這些具體而生動的對比,對學生堅定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政治信念,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的進步學習化學的志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明顯而有力的導向作用。再者,化學中蘊含的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哲理對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也有著良好的影響,這也應是中學化學教師開展素質教育的好素材。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其發展變化總是受自然科學規律的支配,有許多化學知識或隱或顯地蘊含著某種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甚至包含著豐富的科學自然觀和科學社會觀,如物質不滅定律、化學平衡原理、氧化還原反應以及各種有機物醇、醛、酸、脂等的相互轉化等等,都有意或無意地契合著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理,都有可能觸動或改變著學生對自然、對世界甚至對人生的看法,化學教師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點到,并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處事方法,都大有裨益。
二、加強對學生的科學素質的培養
任何一門科學課程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化學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首先,加強化學知識的積累。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關鍵。化學知識同其他各門自然學科的知識一樣是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結晶,它由許多科技術語、定義概念、原則原理、發展規律等組成。它不僅是人類不斷探索的結晶和世代積累的寶貴遺產,而且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起著核心的作用。化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多讀多記課文,尤其在剛接觸化學的初中階段,甚至可以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名稱、概念、符號、方程式、定義、原理等,這些既是化學學習起步的基礎,也是科學素養培養的基礎。沒有這些化學方面的科學知識就根本不可能有化學這個領域的科學素養以及科學能力。其次,加強學生細心觀察、探究思維等習慣的培養。化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無論是聽課還是實驗,都要注意讓學生養成集中注意力的好習慣,注意對事物進行系統、周密和精確的觀察,只有這種有目的、有準備、有組織的觀察,才能使學生從自然現象中獲得有意義的材料,并進一步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后的規律。某種意義上說,觀察能力的高低就標志著科學素養水平的高低。化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探究思維的訓練與培養。探究思維是借助概念進行判斷與推理的思維方式,他強調嚴密的邏輯性,是一種通過已知求得未知的創新思維。這是一個人是否具有科學素養的生理基礎和智力基礎。在化學課上解答許多計算類應用題都會用到這種思維方式,只要教師悉心引導,啟發思路,喚醒探究意識,學生的這種創新思維就會在潤物無聲中逐漸形成。再次,加強對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作風等方面的培養。科學素養還包括一個人對待科學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化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除了注意率先垂范,以高度的敬業精神和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身體力行,為學生做出表率,還要學會借助榜樣的力量。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天生就具有模仿性,社會上人們的大部分行為是有意或無意的模仿行為,而榜樣則是模仿行為發生的關鍵。榜樣就像一面鏡子,可以使人不斷地對照、檢查、修飾自己,從而實現人格的自我塑造與完善。在校的學生更是如此,一個好的榜樣具有內在的感染、激勵、號召、啟迪、警醒、示范等力量。在世界化學發展史上,曾經涌現出一大批態度嚴謹、情感濃厚、意志頑強、為科學獻身的化學家,如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波蘭化學家居里夫人、瑞典化學家瓊斯•柏齊利烏斯等等,他們杰出的貢獻以及他們對化學的熱情、執著和獻身的精神曾經感染者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投身化學事業。在這些光彩照人的榜樣身上發生的許多故事,都是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教育的好材料。化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適時注意引導,不斷激發學生的化學興趣,增強他們對化學事業的情感,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工作意志,樹立他們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科學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加強對學生的身心素質及勞動技能素質的培養
首先,投身化學事業必須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高校招生中許多化學專業對身體素質的要求相當苛刻,尤其是對眼睛是否色盲的要求。健全的身體才能保證有健全的五官感覺,敏銳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身體感覺在化學實驗和化學工作中顯得非常重要。一個人即使擁有淵博的化學知識,但若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五官感覺也無法很好地從事化學工作。化學課除了課堂教學,還有許多實驗、實習、工廠見習等,實驗的準備和善后、教具的制作、工廠見習時的勞動都需要在付出腦力的同時付出體力,這恰是一個鍛煉身體的好機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不放過勞動鍛煉的機會,既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增強了實際工作的勞動技能,又為自己練出一副好身板。其次,化學工作尤其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由于化學實驗及化工生產經常需要使用易燃、易爆、有毒和強腐蝕性試劑,容易引起火災、爆炸、中毒等事故,因此,從事化學工作總是與危險相伴。無論是教學還是工作,“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是根本的原則。安全意識既是良好心理素質的體現,也是良好勞動技能的基礎。作為化學教師,在實驗教學或工廠實習中,要結合學科特點和知識內容,不失時機地滲透安全教育的內容,要求學生安全意識時刻在心中長鳴,從而培養他們身處危險而心境從容的良好心理狀態,塑造他們既敢于面對危險,又具有獻身精神,膽大心細,科學規范的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
四、加強對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
審美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中一切美的形式與內容給受教育者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化學教學與審美教育越走越近。在中學化學教育教學中,除了教師的儀表風度、板書的工整規范、聲音的柔和甜美、講解的科學嚴密等,跟化學有關的審美對象更是無處不在:實驗室的各種各樣的儀器造型及其擺放,五顏六色的化學物質;實驗過程中正確、規范、有序、熟練的操作;實驗反應中諸如色彩繽紛、煙霧繚繞等神奇景象;實驗之后生成晶體的巧奪天工等等。教師應該按照美的規律組織化學課堂教學,將化學教學因素轉化為審美對象,將化學教學過程轉化為美的表現,從化學知識的特點出發,教會學生站在美的角度學習知識,用審美的態度去對待化學產品、實驗過程和化學工作環境。教師可以借助各種不同的條件,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美的世界,并使它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發現美、感受美,從而使化學教育浸潤于美感之中,使美的心靈陶醉并健康成長,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審美素質的人。總之,在化學教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整個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本文僅結合教學實際談了自己的淺見。要做好這項工作,還需廣大化學教師作更深層次的探索。
作者:聶曉慧 單位:河南省沈丘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