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的必要性
生物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模式的構思,既是社會發展對生物專業師范教育的時代要求,又是基礎教育發展需求的客觀反映,在教師專業化背景下是一種必然。
1.1傳統教師教育弊端影響生物教師專業化發展
傳統的教師教育弊端主要體現為培養模式和職前職后教育內容的割裂和陳舊。據筆者前期對生物教師教育現狀的調研和綜合各方信息可知:生物教師職前和職后教育往往不是同一機構實施,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各自為政,且低水平重復;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大趨勢的沖擊下,高等師范院校過于注重生物學科研,輕視教師教育,與中學基礎教育相互隔閡,脫節嚴重;生物教師職后階段,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后,教育教學知識更新緩慢;生物教學研究前沿動態了解不夠,無法及時汲取;生物學教學研究開展的不多,有的也以理論居多,鮮有研究運用于教育實踐。此番種種,嚴重影響了生物教師專業化發展,同時昭示著旨在克服上述弊端的“生物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研究與實踐的必要性。
1.2基礎教育改革趨勢促進生物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發展
我國基礎教育生物學科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教育部也于2011年制定了新版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這對生物學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生物科學新課程教學要求培育學生生物學素養,要培育學生學會組織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學習,培育學生“STS”(科學•技術•社會)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要求生物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重新審視并變革自己的教學行為,而準生物教師(生物專業師范生)則需要在職前為適應這些要求進行全方面的職前準備。無論是前者的教學變革,還是后者的職前準備,都需要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知識和技能進行更新。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則可以平衡這種差異,將生物教師職前與職后教育有機地整合起來,前后聯動,實現生物教師和師范生新課程教學理念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新,促進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完成。
1.3現代科技發展要求生物教師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
現代科技的發展以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技術大發展為重要標志。生物教師既要掌握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手段,更要緊跟生命科學發展前沿,不斷地適應生命科學日新月異發展帶來的生活和教育觀念革新。此外,生物教師還肩負著培育學生生物學科學素養與興趣,引導學生從事生物學專業學習與研究,為未來儲備適應生命科學大發展趨勢的人才之重任。這些對于生物學教師專業化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生物教師職前教育和入職后學科發展趨勢和生物學教育教學觀念和手段的更新,是成為優秀的專業化生物教師必備條件。
2生物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
要實現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其根本就是要形成科學的一體化課程體系。教師教育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實際構建,是關系到一體化能否落到實處的前提條件。探索如何建構生物教師教育一體化課程體系及其實踐模式,對于促進我國生物教師專業發展,真正實現生物教師教育的一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1生物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課程設置原則
2.1.1目標明確
根據教師的成長規律,一體化課程應該分層次、階段、目標、分任務、有針對性地進行設置。生物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課程體系的終極目標是要服務基礎教育,培育專業化的中小學生物教師。課程設置要處處體現上述目標的實現,在課程門類與課時限制的情況下,要果斷摒棄那些不合時宜的課程。
2.1.2整體連貫
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是基于終身教育理念,其課程體系要求體現專業化教師成長的連續性和層次性。職前、職后一體化課程雖有階段目標,但是其設置、實踐中需體現和實現生物教師生物學專業知識不斷豐富,教育理論不斷更新,教學實踐智慧不斷積累,經驗總結和教育研究能力持續提高的整體連貫性,為最終培育專業化生物教師服務。
2.1.3平衡發展
這里的“平衡”指的是一體化課程中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平衡。生物教師教育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平衡有著其自身特殊性,具有雙重性。除了通常意義上的教師教育理論課程和教師教育實踐課程的平衡之外,還需要注重生物學科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平衡發展。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以生物學實驗為核心的實踐教學在生物教師教育課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為了上述平衡,一體化課程需要在不同的實施階段適時兼顧,相互補取。
2.2生物教師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課程設置內容
基于上述生物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課程設置原則,課程設置可以分職前和職后兩個教育階段來闡述。
2.2.1職前階段課程設置的內容
生物教師職前階段培養的目標是準生物教師,因此對他們主要傳授教育基礎理論、生物學科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知識和技能、其他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等)及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拓寬其基礎知識,打破學科界限,同時開展文藝、體育、衛生等多方面素質能力的培育。參考相關研究,生物教師職前教育階段課程構成為生物專業課程、通識平臺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四大板塊。上述板塊具體課程貫穿整個生物教師職前教育階段,課程教學實施時間上有一定順序又相互交叉滲透。生物專業課程以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等課程為專業基礎必修課程;以生命科學史、生物進化概論、經濟動物學、花卉學、植物生理學、生態學、免疫學、組織培養技術、生物信息學、生命科學專題等為專業選修課程;以大學數學、有機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大學物理為跨專業選修課程。以上課程除了大學數學課程之外都另外配套實驗課程,且實驗課程課時數不低于課堂教學的三分之二。
課程安排時間跨度為第一到第七學期。通識平臺必修選修課程主要包括大學英語、大學語文、體育、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要理論體系概論、大學生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文獻信息檢索等課程。此板塊課程安排時間跨度主要為第一到第四學期。教師教育課程以心理學、教育學、班主任工作、中學生物學教學法、生物課標解讀與教材分析、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教育科研方法課程為教育基本理論課程;以普通話、教師技能與禮儀、現代教育技術、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物實驗研究、中學生物探究實驗設計與實施等課程為生物教育技能和訓練課程。此板塊課程安排時間跨度主要為第五到第七學期。綜合實踐課程主要以動植物野外實習、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為主。動植物野外實習是準生物教師重要的實踐內容,不僅僅是對野外動植物識別鑒定的業務學習,更有利于其培養熱愛自然和生命情懷和勇于實踐、團結互助的精神,為職后工作中組織戶外實踐教學奠定基礎。野外實習時間不少于兩周,并要求師范生進行野外實習業務考核和撰寫野外實習總結。教育實習則是對準生物教師教育技能全面的檢驗和磨礪。通過不少于10周的教育實習期,生物教育師范生在實習中學教學一線觀摩、帶班上課,開展生物教學調研,撰寫生物教育調研論文和教育實習反思。此板塊課程實施時間是第七和第八學期。
2.2.2職后教育階段課程設置的內容
生物教師職后教育階段的一體化課程終極目的是要培育與時俱進的專業化生物教師。任何優秀的專業化教師都必須經歷入職期(0~3年教齡)、成熟期(4~10年教齡)的歷練才能實現的。據此,筆者將職后課程按照教師職后成長的入職期、成熟期和專業化期三個階段來設置課程板塊。入職期是生物教師職業生涯的開始階段,要盡快實現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入職期教育課程要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初步的生物學教學實踐,使新教師鞏固專業思想,熟悉相關教育法規,熟悉和掌握生物學教學常規和內容,達到上崗教師要求。因此,此階段應設置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法規教育和學校規章、基礎教育改革綱要及解讀、生物新教材分析、新課程與評價方式改革、素質教育基礎理論、現代教學論及教學技能與訓練等課程。成熟期是生物教師從入職期轉變到專業化教師的重要階段,時間跨度長,經歷復雜。
這個時期的生物教師教育課程要培育生物教師逐步形成堅定的職業信念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使其生物學專業知識全面豐富,教育教學技術能力、教育科研及創新能力等有了全方位大幅度的提高,在生物學教學一線逐步起著骨干和示范作用,為成為專業化的專家型教師做準備。因此,此階段的培訓課程在入職期基礎上需要加入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生物教學實踐研究、教學反思、研究性學習理論與實踐、生物學探究實驗教學方法、計算機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理論與實踐、信息技術與生物學教育等方面的課程。專業化期是生物教師經歷漫長成熟期職業提高發展的結果。這個時期的生物教師各方面都相當成熟,教學實踐經驗和技能都很豐富,教學風格穩定,創新能力最佳,理論實踐融會貫通。這個時期的教師要有骨干示范的積極意識,主動引導和帶動入職期和成熟期的年輕生物教師,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主導校本教育教學研究,開展教學創新。因此,這個階段教師的職后教育課程可以以生物學教學藝術研究、生物教學創新設計案例研究、現代生物學前沿發展趨勢、生物教學診斷與評價、生物教學專題研究等為主,為維護專業化教師的不斷發展提供保障。
2.3生物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課程實踐模式
課程內容只有付諸實踐才能實現其教育教學目標。職前教育的課程實踐模式屬于傳統教師教育的基礎性模式,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業已形成獨特可行的實施模式。職后教育屬于對教師的查漏補缺、更新再造式教育,需要一套與職前教育不同的課程實踐模式。教師職后教育的培養模式影響其課程實踐模式。目前職后教育主要以院校培訓為主,輔以校本培訓和遠程教育模式。筆者認為,在上述教師教育模式下,生物教師教育的課程實踐應基于學科特色,創新教學形式,可通過以下模式開展探索。
2.3.1理論專題模式
這種模式通過對各類教育教學理論的專題文獻學習,結合自身課堂實踐和教學經驗,相互交流,不斷印證和深化學習,提高教師的教育綜合能力。此模式適合與各種職后教育模式下具體某門教育教學理論課程的實踐,如素質教育基礎理論、現代教學論等課程。其操作程序為:理論專題輔導—文獻查閱—課堂實踐—經驗撰寫—研討交流。
2.3.2課堂案例模式
這種模式基于課堂實踐,針對生物學教學中的典型教學案例進行觀摩研討,旨在解決生物學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出現的各類重點難點問題。此模式適合校本、院校培訓模式中生物教學實踐研究、研究性學習實踐、生物教學創新設計案例研究等課程實踐。其操作程序為:課題案例選擇———示范課觀摩———重點研討———撰寫反思。
2.3.3實驗訓練模式
這種模式具有鮮明生物學科特色的訓練模式,通過集中地對基礎教育中生物學實驗教學(含課后探究、創新實驗)設計原理、操作演示進行系統訓練,夯實和提高生物教師實驗教學技能。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教師的實驗操作能力是專業化生物教師基本技能,實驗教學也是生物教學極其重要的內容。其操作程序為:實驗教學準備———教學實驗設計———教學演示———實驗教學實踐結果分析總結。
2.3.4課題實踐模式
這種模式以教研課題研究為中心,基于課題開展的程序,不斷提高教師教育理論素養,培育教師教育科研和教育實踐創新的能力。其操作程序為:課題選定———文獻學習———教學研究實施———研究結果分析———教研論文撰寫———實踐應用。
2.3.5學術沙龍模式
這是一種開放性的模式,以教師對生物學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熱點或個人教學研究方向進行學術報告,各位參與教師一起探討。其操作程序為:學術報告題目選定———學術報告———交流討論報告。
2.3.6師徒傳遞模式
這是一種教師成長中傳統的傳幫帶形式。主要幫助剛入職的青年教師走出職業初期迷茫,進行導師制單獨輔導,以免其職業發展多走彎路。此模式適合于各種課程,尤其是生物學教育教學、科研實踐類課程實踐。
作者:熊國勇 陸曉雁 單位:南昌師范學院理學院 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