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草原畜牧業條件下牧區動物防疫的轉變
1、畜群數量增加,防疫工作難度加大近年來,酒泉市牧民戶均羊群數量已由10年前的200~300只,猛增到500~1000只,縣、鄉、村防疫人員數量沒有增加,但免疫注射的羊只數量卻增加了2~3倍,防疫工作量和難度不斷加大。
2、草原流動性增強,染病機率增大一是多數牧戶年收入5萬~10萬元,家里不僅有摩托車,還有1~2輛汽車,交通便利,活動范圍很大。二是在草原上開礦的、旅游的、收購羊的人員大量增加。據不完全統計,酒泉市兩個牧業縣外來人口是當地人口的2~3倍。三是牧區畜種調引頻繁,年均調引基礎母羊、種公羊都在2000只左右。由于草原流動性增強,外來疫病傳入的機率不斷增大。
3、放牧人員減少、老齡化、雇工工資增加,防疫員聘用困難目前牧場上的年輕人普遍不愿放牧,絕大多數都進城工作,放牧的都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數量還在不斷減少。每年的防疫期也是牧區的集中轉場期,必須雇人防疫,不但工資高,而且防疫員聘用也很困難。
4、山上山下兩線防疫,轉場轉運檢疫監控難度加大現代畜牧業為加快出欄倡導“山上繁育、山下育肥”,牧區動物防疫必須山上山下兩線開展,防疫增加了新內容。同時,由于牧區羊只耳標佩戴困難,山下防疫時說山上已防,加上轉場轉運,增加了產地檢疫監控的難度。
二、應對措施
1、提升防疫意識要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牧區動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通過防疫知識培訓、疫病案例宣講,改牧民傳統防病觀念,增強動物防疫風險意識,群防群控,促進防疫工作的順利開展。
2、轉變防疫方式隨著草原畜牧業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牧區動物防疫也要與時俱進。首先,防疫模式必須由散養、小群體、封閉式向大群體、流動性、工廠化轉變,實施全面防疫注射、引種隔離觀察、羊只每年藥浴、棚圈定期消毒等全面防疫技術措施。其次,堅持山上5月、10月,山下4月、9月兩季防疫時間科學安排,注射全覆蓋,補針不松懈。最后,組建鄉鎮防疫員隊伍,落實由縣財政保工資、鄉鎮政府保密度、縣畜牧局保質量、牧戶承擔不防疫法律責任的“四保”工作方式,切實把防疫注射做到應免盡免。
3、強化產地檢疫要加強對調出調進牧區牲畜的產地檢疫工作,在羊只出入頻繁的季節,在公路要道設立臨時性檢查站,嚴控疫病流動性風險,確保養殖生產的安全。
4、建設無特定動物疫病區牧區相對封閉,有利于無特定動物疫病區的建設。希望國家優先安排牧區無特定動物疫病區建設項目,凈化牧區養殖生產環境,建成現代草原畜牧業示范區,促進牧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作者:倪興澤 單位:甘肅省酒泉市畜牧獸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