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題背景及意義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這門課程通常是72學時,每周4學時,前2節課是教師講授理論知識點,后兩節課學生在機房把教師講的案例模仿著做一遍,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但當學生真正獨立調試網絡設備或排查網絡故障時就無從下手了。究其原因,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沒有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性放在首位,這與當今社會的職業需求和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不符的。讓學生自己能夠獨立使用工具診斷網絡故障并有效地排除故障,更好地建網、管網、用網才是我們本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筆者根據自該身的實際教學經驗,對該課程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及考核方法做了以下相關改革。
2具體改革措施
2.1虛擬機的使用
該課程相關的網絡管理工具使用過程中,要設置局域網環境。每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是在本機上安裝管理工具,對整個機房這個局域網進行相關的網絡測試,在某些情況下就會產生沖突。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沖突,在學生實踐過程中,安裝了虛擬機。每個學生在自己使用的那臺主機上安裝了VMware,運行虛擬的一個操作系統,然后將本機和虛擬機配置為一個網段,成為一個由兩臺電腦組成的一個局域網。這樣,就可以在不干擾他人的情況下完成相關的網絡實驗。
2.2項目式教學法的使用
項目式教學法是目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的一個熱點問題。給學生創造項目環境,成立項目組,分組分工,讓學生作為項目的主人,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解決辦法,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逐步完成任務。通過獨立完成項目使學生掌握靈活使用網絡管理工具排除網絡故障及有效管理網絡的全過程,把網絡工具與真實的網絡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掌握的不再是理論上的知識點,而是真正地掌握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用該方法既提高了理論水平和網絡管理工具的實際操作能力,又提高了職業技能,培養了團隊合作能力。教師只是輔助學生解決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樹立自信,提高未來就業的競爭力和崗位職業能力。
所選任教的班級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網站開發與安全管理方向)班,有18名學生,處于第三學期,學生在第二學期已經學習了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具備了基本的網絡配置能力,掌握了相關的一些網絡命令,并且對H3C的設備有了初步的掌握。因此對于一些簡單的網絡故障,學生已經有了一些解決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礎上,通過網絡工具的使用會使解決過程簡單化,明了化。下面就該課程的案例“網絡聯通性的調試”具體介紹一下項目式教學法在該課程的應用。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后,開始實施第一個項目:網絡聯通性的調試。本任務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個局域網中各主機之間能不能聯通的問題。首先分組,4~5人一組,共4組。
例如:將本組中的所有主機設置為192.168.1.1網段,其中有一個學生設置成不同的網段,然后其他同組成員通過IP地址掃描工具來掃描本網絡中所有的主機地址,該工具可以掃描出具體的地址對應的主機是否存在,主機名是什么,以及是否在線等信息。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借助這個工具查看局域網內的主機及地址情況。然后設置不同網段的同學再恢復成同一網段,大家再用該工具去查看,通過這種方法讓大家對局域網中的主機地址及使用情況有了很好的掌握。大家對實踐過程都有很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熱情高漲,認真投入。在享受成功的喜悅時,大家收獲了知識,提高了自信心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積累了網絡管理實踐項目經驗,提升了自己的職業技能。
2.3考核方法的改革
對于該課程,注重的是實踐過程,及使用網絡管理工具來管理網絡的能力,而不只是理論知識。所以傳統的閉卷考試已不合時宜。在該課程中,采用的是過程考核的方式。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每隔3~4次課,就對這一階段的學習過程進行一次考核。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學生對這些管理工具的使用能力和對網絡故障的排查能力。例如:(1)使用LanSee或LanHelper掃描本網段中存活的計算機。(2)在學生虛擬機中設置一個共享文件,共享文件以本人姓名命名,使用LanSee或其他工具搜索本網段中的共享資源,找到自己的共享。這兩個考核項目就可以考查學生使用工具對網絡中的資源的掌握和使用能力。學生的成績由完成考核項目的情況來評定。通過實踐證明,此考核方法更適合該課程。
3結語
在《網絡管理工具的使用》課程中使用以上相關的改革措施,在教學和考核中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鍛煉,而且在實踐中提高了未來就業的競爭力和崗位職業能力。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會繼續對網絡類課程進行更深入的改革,力求做到適合高職教育和職業需要。
作者:高松 張博 單位:北京政法職業學院信息技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