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高校黨建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紀的現在,隨著我國高校經過從計劃到市場化、人才培養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化,高校黨的建設似乎在黨員流動性大、市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代失去了著力點,黨組織日漸虛無化;大學出現更注重經濟上投入與產出的正比關系,相對輕視學生個體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隨著大學由封閉到開放化的發展,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在高校蔓延,大學更重視排名和經濟效益,曾相對難以顧及大學精神的傳承、堅守與發展,制度變遷迅速,相對缺乏成熟性,難以很好體現科學與人文精神。1990年4月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共教育部黨組聯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明確黨在高校的地位,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強調黨在高校的地位、作用和黨建在高校的重大意義。自此學界開始重視高校黨建和大學文化研究,反思大學應該堅守怎樣的精神與靈魂。2003年10月召開第十二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面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超過15%,進入到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現實,強調加強和改進在高校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和措施,突出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迫切性。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倡導社會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界開始研究我國大學文化精神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關系,思考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文化中的地位價值作用。習近平在2012年1月第二十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是教育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園地,也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青年的重要思想陣地。開始強調精神內核。十八大修改豐富了黨章,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應對黨面臨的考驗和風險,切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增寫了加強黨的純潔性建設,整體推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等新內容,提高了黨建的系統性、科學性、現實針對性。2013年1月高校第二十一次黨建會議強調: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高校黨建文化的價值取向。以高校要堅持的精神內核為核心,強調抓好理論武裝、改進工作作風,切實加強高校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師德建設,切實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深化平安校園建設,切實保證高校和諧穩定;通過群眾路線學習討論,進一步提高在決策施策中師生參與度;不斷完善黨內制度規范,如修改《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完善制度,明確所要堅持的價值和精神才能夠健全科學的制度,制度才能不會因人而變,大學的使命任務才能實現,從而促進依法治校和民主參與。通過高校黨建的不斷深入,進一步健全了黨為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民主管理、教授治學等現代大學制度;提高大學管理民主法治化和科學化水平,強化大學科學與人文精神,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導了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促進了黨的重大方針政策貫徹執行。所以,加強高校黨建對引領和促進大學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理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觀)和大學的價值精神的關系
學界曾對此進行了一些不同視角的探討。常亮等在《高校黨建與大學文化建設間的“雙輻射”機制研究》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大學文化的根基和導向并貫穿于大學文化建設全過程,二者相互依存、作用、促進。“大學文化建設是對黨組織提出的一項全新課題,大學文化建設是高校黨建面臨的新任務、新挑戰,也為高校黨建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增添了豐富的內涵。推進大學文化建設,必將不斷增強高校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郝曉玲在《關于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反思》中指出:大學文化建設成就。對文化建設重要性達成共識,以校訓為核心的精神文化體系基本形成,以校園公共藝術為主的物質文化初具規模,以學生社團為組織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以品牌為戰略的特色文化建設蔚然成風,以名師為楷模的人才文化建設成果深入人心;同時也指出大學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對文化建設規律認識不足,盲目跟風,沒與實踐結合喜新厭舊,制度文化建設滯后,缺乏系統性、民主參與性,可操作性差,人性化差,文化建設未納入到大學建設全過程,學生文化建設熱,教師文化建設自生自滅,有的院系重視有的不重視,校園文化學術性、創新性、特色性不明顯。因此,要通過弘揚理念,制度貫徹,以人為核心全員參與,強化特色文化,探析中國特色大學文化評價體系,來深化大學文化建設。但是,這些探索都沒有清晰揭示二者的內在關系,大學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是由于沒有很好解決大學價值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關系而導致的。筆者認為,作為我國當代大學文化的精髓和靈魂的大學精神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我國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價值一定是當代我國大學所追求的價值。因此,新時期加強高校黨建促進大學文化建設的本質就是通過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弘揚我國現代大學理念和精神,完善反映現代大學精神的大學制度,促進管理科學化、科研服務社會化、人才培養適應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需要,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
21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學界對現代大學文化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研究,雖有分歧,但更有共識,尤其對現代大學精神:科學、人文、創新、民主、法治等具有高度共識。科學、人文、創新精神是大學使命、任務和發展規律所內涵的靈魂。這些大學精神內核與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相互統一,因為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就是研究客觀事實,探求本質與規律,追求真理,這正是大學科學、創新精神的應有之意。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創造歷史,因此尊重人民,使人們更加平等、有尊嚴的生存是其不懈的追求。因此,我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通過走群眾路線關心群眾疾苦、了解群眾期望、解決群眾的困難、關心人、尊重人等,這無疑與當代人文精神的相一致。文明、愛國是我國現代意義大學追求的歷史傳統,更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現代大學制度中民主管理、教授治校、依法治校等與十八大倡導的民主法治等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因此大學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的。同時,而二者又有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從內涵上大于大學精神。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寄托了我國對社會理想的追求,而大學精神是社會的特定組織大學的價值追求,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中的公正、平等等價值是社會主義的價值,但不一定是世界上所有大學的精神價值,但應當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大學的價值追求,這樣大學培養出的人才才能夠促進社會主義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導我國大學發展的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涵了我國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基礎和主線。因此,高校黨組織通過高質量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通過理論學習、直面問題,促進制度建設、行為引導等,使大學主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引下,進一步明晰和感受現代大學精神、健全體現大學精神之大學制度,發現記錄自己的人文標桿和踐行大學精神的行為典范,積淀屬于自己的文化特點,形成自己的文化核心競爭力,進一步促進大學文化豐富發展。即依據黨的建設核心價值理念和高教自身特點和規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組織學、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原理,明確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構建完善與其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制度規范,通過制度和自身行為作風引導高校主體踐行其制度規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大學精神,積淀和形成大學特色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通過黨建,促進思想的批判繼承與創新,促進追求科學與真理之風形成,促進馬克思主義有效傳播與實踐,引領社會思潮;弘揚我國現代大學理念和精神,完善反映現代大學精神的大學制度,促進管理科學化、科研服務社會化、人才培養適應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需要,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從而實現加強高校黨建促進大學文化建設的本質。
作者:朱鳳榮 單位:石家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