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設計前的準備工作
及早布置設計任務:雖然是在理論課程授課之后進行課程設計,但是有關課程設計的要求完全可以在理論課授課過程中穿插講授并同時下發課程設計任務書和指導書,進而改變以前先課堂教學再布置設計任務赴學生在兩周內集中設計的教學秩序。以往教學秩序導致學生最終不能按時完成或雖按時完成卻不能保證設計質量。為確保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能保質保量地完成設計任務,應該及早讓學生清楚設計的任務。
二、設計過程嚴把質量關
1.課程設計資料管理:以往采用電子文檔形式提交計算書和圖紙,雖方便了教師對學生的設計管理和文檔保存。但往屆學生的設計資料文檔一旦流入下屆學生手中,就會變成進行課程設計的模板。一部分學生將模板的設計計算書和圖紙中的相關數據直接修改成自己的設計數據,根本不關心設備結構設計方法、所用計算公式的含義、相關規范的選用和化工制圖的規范表達等設計的基本程序。故課程設計資料不能電子化成為栓桔學生思想的枷鎖。設計之初就應該明確計算書必須手算完成,圖紙只能采用手繪而不允許采用專業軟件。
2.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分組設計不同的題目,每5人分成一個小組并指定小組長。每組的過程設備的尺寸和材料各不相同但總體方案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小組成員可在一塊查找與設計有關的書籍、資料,碰到問題互相討論、學習,先在小組里解決掉一部分設計疑問。剩余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總結出來,教師再予以指導,加強了指導的針對性。
3.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設計全過程教師只是發揮引導作用應以學生自主設計為中心。引導學生清楚設計步驟提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能只止步于讓學生“學會”而是應引導學生“會學”;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應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形象地引導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啟發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改變以往教師全盤托出、學生依葫蘆畫瓢的傳統方法。
4.重視課程設計總結與提高:課程設計后期組織學生開一個課程設計總結交流會,讓每個小組說出自己在課程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收獲與體會設計中需進一步完善之處各組之間相互探討教師作適當的點評。通過交流使學生對設計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對工程設計的方法更加清晰。
三、設計時間合理安排
原課程設計安排在理論課結束后的兩周進行,此時其他專業課程也即將結課學生既要進行高強度的課程設計又要分心復習其他課程的考試。急于完成設計任務段有足夠的思考時間甚至出現抄襲現象等。考慮到同其他課程在時間上的協調,我們將這門課程設計安排到第六學期所有課程考試結束后的兩周時間。
四、完善課程設計考核方法
以前主要是根據學生在設計期間的表現,計算書和圖紙的完成情況答辯時對重要知識點等的掌握程度最終給出學生的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廠方面冷別同學抄襲、甚至拷貝同組的計算書和圖紙并經重新整理后版面比原創者編寫的更規整;另一方面,只有兩周時間的課程設計某位學生是積極設計還是應付差事教師難以精確把握。會得出一些不公正的結果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挫傷。故我們在考核中采用了以下評定方式。
1.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講評相結合:學生完成設計任務后,先自我檢查設計計算書和圖紙總結歸納存在的錯誤和不理解的問題,形成“自評”;之后隨機分配合作同學,給對方的設計進行審查最后給出評閱意見形成“互評”。根據上述自評和互評情況,指導教師有針對性地再次檢查學生的設計,找出設計中沒有掌握的知識點,與學生進行討論形成“講評”。自評、互評對學生而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自我引導”和“相互引導”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教師講評總結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并充分了解了當前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為公正的評定設計成績提供參考依據。
2.尋自評、互評作為成績評定依據評定最終成績時,除依據平時表現、計算書、圖紙和答辯情況外還應將自評、互評情況也作為評分的一部分依據。指導教師給出自評、互評的評分規則,學生根據所給的評分規則進行自評、互評,得出具體的評分結果;教師根據評分結果給參加互評的同學加分或減分。自評時抄襲他人不知其所以然互評時根據評分人查出問題的多少,給自評同學減分,給評分同學加分;反之評分人無能力查錯則給評分同學減分。
作者:賈慧靈 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