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與經驗
(一)少取多給,保障農業發展資金
現代農業投入大,產出慢。為保障現代農業投入,集團采取“少取多給,放水養魚”的方法,留足農業發展所需資金。近幾年來集團每年農業投入都超過10億元,已經完成近40萬畝糧田設施建設,基本實現路渠硬質化、條田林帶網格化。實施了3個農機三年更新計劃,農業總體機械化水平達95%,糧食人均管理面積提高到300-500畝。建成首個萬頭奶牛場,人均養牛達到70頭,成乳牛單產達9000公斤,第二個萬頭奶牛場正在建設。已建成3個5萬頭規模豬場,新建豬場人均養殖出欄數近1500頭,水產生態標準化養殖改造已完成70%。建成3萬畝設施菜田和日產45噸食用菌工廠,二期日產80噸項目正在建設。上海鮮花港建成現代化的溫室36公頃,組培中心3600平方米,已形成年組培種苗1億株、切花500萬枝、盆花110萬盆的生產能力,做到一年四季觀賞花和商品花不斷。
(二)頂層設計,壯大農業產業規模
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農業資源的生產潛力,在2011年4月,集團制訂了現代農業發展“五三”計劃,即三年內,一是在掌控糧食資源上實現突破,培育“百萬噸”糧食產業;二是在生豬養殖上有突破,培育“百萬頭”生豬產業;三是在服務全國奶牛飼料供應上有突破,培育“百萬噸”飼料產業;四是在蔬菜供給保障上有突破,三年內實現上市蔬菜50萬噸;五是在種源農業上有突破,成為國內有影響的現代農業種源基地。“五三”計劃得到市委市府領導高度關注和重視,計劃得到全力推進。2012年,糧食與飼料實現銷售134萬噸和114萬噸,提前一年實現了兩個“百萬噸”計劃。生豬上市73.8萬頭,蔬菜銷售39萬噸,稻麥種子銷售9.2萬噸。
(三)科技支撐,提升集團農業核心競爭力
集團所屬各專業化公司與上海農科院、揚州大學、上海水產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上海奶牛研究所、上海優質稻米工程研發中心、上海花卉工程研發中心等科研平臺,不斷提高科技水平,生產水平全市領先。2012年,市郊農場水稻單產621公斤/畝,麥子單產453公斤/畝,分別比市郊區縣平均畝產高55.6公斤和186公斤。上海農場生豬料肉比控制在2.9: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能繁母豬生產商品豬達到22頭,比全市生產水平要高出4頭。奶牛成乳牛單產達到8.8噸,處在南方奶牛飼養水平第一位。奶牛凍精銷量占全國20%的市場份額。花卉產業化、種質研發、設施化處在全國領先水平。
(四)注重生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集團始終把生態環境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大力推進種養結合,促進畜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持續推進高效低毒農藥的使用、秸稈機械化還田和綜合利用、農田林網建設、中小河道疏浚,綠化、美化、凈化農場的家園和田園。農場風貌成為都市生活的一道亮麗風景,打造了“上海鮮花港”、“海灣國家森林公園”、“都市菜園”、“農墾博物館”、“奶博館”、“漁家樂”等一批具有觀光、娛樂、住宿、餐飲功能的景點,舉辦了“葡萄節”、“豐收節”、“蔬菜節”和“郁金香展”等特色活動,體現了把工廠化、裝備化、產業化與教育、娛樂、休閑有機聯系起來的“接二連三”的都市農業特征。
(五)關注民生,實現現代農業的和諧發展
職工住房困難一直是農墾企業最大的民生問題。2012年集團制定了《上海市郊農場危舊住房綜合改造實施方案》,計劃拿出18億元資金,通過散戶點異地重建、建成區非成套化改造、單位租賃房整修等方式,逐步改善8902戶農場職工的居住條件。通過解決農場和職工的后顧之憂,使之更安心、更專心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實現現代農業的和諧發展。
二、下一步打算
作為國有大型食品企業,光明食品集團將抓住當前農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圍繞集團“學習雀巢、對標中糧”和“突破千億、保二爭三”的戰略目標,樹立信心,積極應對挑戰,奮發進取,做強做大光明現代農業,服務上海和全國“三農”,為全國農墾和上海市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進一步壯大產業規模
以高效生態為目標,致力于建設種養循環的現代生態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水平。持續深化發展現代農業“五三”行動計劃,不斷提高集團農業在上海市主副食品供給中的份額、地位與影響力。打造一批以“光明”冠名的農業行業龍頭企業,力爭培育形成百億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80億級龍頭企業1家、50億級龍頭企業1家。到2015年,集團現代農業營業收入突破200億元。
(二)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積極開展高產栽培、良種研發繁育、農業新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預警防控、土壤綜合改良、農產品加工、精準農業、信息化管理等農業科技項目。加大種源農業發展力度,加強與國際、國內農業研發部門和大專院校的合作與交流。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解決在供應鏈、加工鏈、產業鏈、價值鏈中的瓶頸問題。
(三)進一步加強市場建設
深化以市場為導向、品牌為核心、產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經營發展模式轉型,強化農產品市場營銷、品牌和網絡建設。再打造1~2個國家級和3~4個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利用集團龍頭企業集群集聚發展的帶動能力,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建設和運行好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打造核心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強各通路渠道資源的挖掘與協同。
(四)進一步提升農業品牌形象
每個行業都要有一個品牌,并且隨著專業化的整合,對同類產品的品牌也進行整合,突出一個品牌,并以品牌來引領消費。在品牌建設方面,堅持“食以安為先”,牢牢把握住食品安全這根企業生命線,狠抓食品質量安全,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嚴格農產品和農用物資的準出與準入制度,建立和完善米、菜、肉、奶產品質量電子追溯體系,確保為市民提供安全、優質、健康的農副產品和食品。
(五)進一步拓展農業資源空間
集團自身農業資源瓶頸已經凸顯,要做大做強,就要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一是要通過科技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提升、管理的改進,提高資源利用率。二是要加強與兄弟墾區的合作,推進市場與資源的結合,強強聯合,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三是要積極探索現代農業“走出去”道路,總結光明乳業并購新萊特經驗,進一步擴大“走出去”規模。
作者:曹樹民 單位: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