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助于建立中醫思維模式
1、整體思維。整體思維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體現。受“天人相應”思想的影響,中醫學首先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整體思維是中醫的一種思維方法,貫穿于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和治療等各個領域。整體思維是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如樓宇烈所言:“中醫思維方式就是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就是整體關聯的思維方式”。
2、辯證思維。中醫理論的邏輯開端,是以“陰陽”這種辨證矛盾的概念、范疇形式開端,從陰陽的對立制約、消長轉化、動態平衡作為對立統一思維律建構起的一個中醫辨證邏輯體系。根據陰陽對立制約、消長轉化,動態平衡,把握人體生命運動中的不同方面(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不同層次(精、氣、血、津液、臟腑、經絡、天人),不同階段(生、長、壯、老、已)的矛盾運動變化規律,規范、演繹一個逐級矛盾(陰陽)分析式的辯證邏輯體系。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法則,就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體現了傳統哲學中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體驗思維。所謂體驗思維就是對日常活動的經驗進行積累、比較、分類、概括而得出結論的思維方式。中醫的思維方式本身很大程度來源于中國哲學,而中國哲學本質上是一種生命哲學,在中國傳統哲學中,一些基本范疇是同人的生命體驗直接相關的,如陰陽、元氣、精神、生、心、情、意、性等等,依靠這些范疇,就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建立起人事與外物各種本質聯系的網絡,通過返歸內心,體驗萬物,進而通于天地,融自我和萬物為一體。
4、直覺思維。“醫者,意也”,是中醫學對直覺思維的早期定義。南朝范曄《后漢書•郭玉傳》云:“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后世醫家對“醫者,意也”這一名言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其中蘊涵著直覺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因素,則為大多數學者所認可。中醫認為每一個人的生長壯老已受自身的先天各種因素影響,也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制約。臨床上對每一個病人的辨證治療,都不僅僅是簡單的重復過程,而是對一個個嶄新對象的初次辨識和探索。因此,正確的辨證論治,是一個創造性思維的過程。醫生的創造性思維表現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亦即邏輯性的和非邏輯性的。而非邏輯性的直覺思維顯示出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體現在辨證過程中,在理論推導、邏輯思維的同時,常常借助于直覺思維以洞悉癥結,把握病機,在具體診療手法及遣方用藥上,重視醫生的直覺體悟,在養生調攝方面注重返觀內照、復歸本真,甚至于中醫學中氣、陰陽、五行、道等基本概念的產生,也是直覺與抽象相結合的產物。
5、意象思維.中醫意象思維有其深刻的哲學根源。意象的“象”字,源于《周易》,有兩重涵義:一指事物可見的現象,如《易傳•系辭上》云:“見乃謂之象”;二指摹擬物象的像,例如《易傳•系辭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又是對事物進行摹擬的一種象征性符號。所謂意象思維是運用帶有感性、直觀、形象的概念或符號,通過象征的方式把握對象的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體現了主客體間的互動以及動態、變異的特性。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維方式,在與中醫學相融合的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意象思維產生了一系列的意象模式,如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等,深深影響著中醫思維體系,從而奠定了中醫“以象定臟”的藏象整體思維模式,形成了中醫“援物比類”的病因病機思維模式以及“司外揣內”的診斷思維模式。中醫意象思維正是以根源于統一整體的、直覺感悟的及動態變易的傳統思維方式,以類比、象征的方法為中介,同時以“意”為靈機,把握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往往傾向于對生命現象、疾病現象、診治、養生進行整體、動態的思考,重視心智的悟解,忽略邏輯的推理,成為中醫最為獨特也是最具學術探討價值的思維方式之一。
二、有助于激發中醫學習興趣
《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盡可能不以人為的方法干涉自然的過程,而是依賴自然自身的力量去調整、修正異常現象。所以在中醫教學中需注重引導學生用“師從自然”態度學習和思考中醫。然而縱觀歷史,新文化運動以前,中國傳統文化為教育的主要內容,但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教育的知識結構和意識形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以文、史、哲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結構轉變為以數、理、化為主的西方科學知識結構并延續至今,并由此樹立了數量概念,形成了分析還原思維方法。在現行的中醫教學模式之下,盡管學生對課本所學內容非常熟悉,但由于受西方思維影響,在真正步入臨床時,或質疑中醫中藥的療效,或面對疾病時不知如何辨證論治,課堂所學成為應付考試的工具,往往使學生覺得中醫沒有“實戰性”,從而對學習中醫的興趣大打折扣。正如清代醫家陸以??所言:“醫非博物不能治疑難之癥”,就蘊含了“文是根基,醫是樓”的道理。歷史上大凡有成就的醫學家,大多具有較高的文學造詣。對歷代醫學人才成長過程的回顧性研究表明,他們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共同點,即較好地體現了醫、文、哲的有機統一,懂得如何“師從自然”。統觀現今中小學教育,涉及任何的有關中國哲學、智慧及思維方法在教材與教學中已難覓蹤跡,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會對中醫產生思想上的和情感上的隔閡與疏遠。由此可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在中醫教育中所占有的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并將傳統文化教育貫穿于整個中醫教育過程中,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提升對于中醫的理解度與領悟度,更好地實現中醫的傳承與發展。
三、有助于培養傳統醫德
作為中醫藥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醫德,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傳統醫德閃耀著人性和理性的光芒,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信念;倡導“醫乃仁術,濟人為本”的思想;堅持“醫貴乎精,仁術濟世”的精神;恪守“貴義賤利,自正己德”的原則。數千年來,成為行醫者自善其身、鞭策奮進的精神動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生命的尊重歷來被置于極其重要的地位。道家認為道是構成萬物的本源,是宇宙運行的根本規律。天地為萬物之父母,人為萬物之首,在天人關系中主張“人為貴”;儒家也持相同觀點,《易傳•系辭》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生生大德”反映了儒家哲學所理解的天地創造精神,即把創造生命看作是宇宙最崇高的德性。這是傳統醫德的重生意識和重社會責任意識的本體和價值根源。進而有了“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的論述(《春秋繁露•人副天數》)。《內經》對生命的態度遵循了儒道二家的觀點,認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天地之間,萬物之中,以人的生命最為貴重,這一思想成為醫德思想的核心。仁術作為反映醫學社會職能和職業特點的傳統醫德范疇,貫穿于整個醫德體系之中。正如《本草綱目•序》云:“夫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一方面,儒家通過行醫治病的仁術實踐其重生的社會理想;另一方面,傳統醫學通過引入“仁”這一倫理范疇而充分體現其對社會、對眾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得“醫”的事業與“仁”的事業融為一體,成為“好生之德”的事業。修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傳統醫德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傳統醫德強調慎獨、強調醫德的行為實踐、強調推己及人的修養方法,體現了道德自律的精神。如《大醫精誠》中的“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這是強調隱微處下功夫;“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是德業雙修的精進與執著;“我之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則強調了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還有《醫方論》中處理義利關系的修養理論,“異地而觀則利自淡矣。利心淡則良心現,斯畏心生”是儒家傳統“義以為上”的修身理論在醫德中的體現。
四、結語
中醫學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理論精華及思維方式解釋生命現象,揭示人體生理病理以及診療規律,同時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融入到傳統醫德之中,具有深刻的本土文化印跡。全面提升中醫學子的傳統文化素養,有助于確立中醫思維模式,激發中醫學習興趣,培養傳統醫德,對于中醫學的傳承與發展大有裨益。
作者:楊雪 單位: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