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技術人才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中堅力量
大學在社會中的角色一般定位于“應用”、“教學”、“研究”或其中任兩種類型的有機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要達到40%,可見大學教育已經由新中國成立后的“精英”教育轉向目前的“大眾”教育。多數二本、三本學校或一些職業技術學院定位于“應用型”或“職業型”教育;“211”高校或一本學校這些介于研究型或教學型大學定位于“工程型”教育;“985”高校這些研究型大學定位于精英型人才培養。事實表明,大學畢業后攻讀博士學位從事理論研究的學生畢竟是少數。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每隔十年或八年就能完成一次產業升級。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工程技術人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有了跨越式發展,中國的產業升級也有了一些起色,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中國現在缺的不是“精英”人才,而是工程技術人員。
2把握契機,建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
2004年,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在第三屆國際工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調整中國工程教育的學科專業結構、層次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要進一步推進工程教育評估和工程師資格認證,以適應國際工程技術人才市場的需要。2005年5月,人事部等18個單位組建成立了工程師制度改革協調小組,該組織的職責就是研究我國工程師制度改革等事宜。2006年我國正式開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通過借鑒國際通用做法和汲取1992年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四所高校的建筑類專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經驗,截止到2010年年底,我國已經有75所高校的102個專業通過了專業認證。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專業認證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效果都是顯著的,高校、社會和政府也對專業認證工作越來越重視。
3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必要性
2006年,在教育部原部長周濟的引領下,教育部對我國的高校完成了一輪教學評估,此項工作對于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主講教師博士化率和改善教師學科結構等方面都有很大幫助。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始于2006年,是教育部“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旨在通過工程專業認證推動全國高等工程教育認證工作及工程教育改革,建立我國工程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以及與注冊工程師制度相街接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促進我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提升國際競爭力,構建工程教育與企業界的聯系機制,保證專業教育的基本水平和不斷提高專業培養質量。在國家制定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國家“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實施“質量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計劃”和工程師制度改革等背景和機遇下,我國將逐步順應國際工程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建立具有國際實質等效性、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
4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幾點體會
幾年來,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穩步推進,認證專業范圍也迅速增加。主動申請專業認證的高校越來越多,專業認證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從2008年秋季開始,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著手認證工作。2010年10月該專業接受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的現場考察。2011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公布2010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結論及有效期延長申請審核結論的通知”,該專業順利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有效期3年,成為全國第10個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有效期滿,2013年6月該專業再次完成了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的現場考察。教育界、工程界、行業協會的專家組成了一支高素質的認證專家隊伍,他們熟悉認證標準、不辭辛苦,在進校考察前閱讀了近千頁的自評報告,帶著問題進校。兩次來我校現場考察的專家組組長均由中科輔龍公司總經理(中科院教授/博導)唐衛清老師擔任,其他認證專家有來自高校的教學管理領導、與認證專業相關企業老總、行業協會代表和中國科協的觀察員等。經歷了2006年的評估和兩次現場考察后得出了一個結論,即評估是判斷學校教學工作是優秀、良好、合格還是不合格;首次認證關注的是專業所培養學生具備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與培養目標是否一致,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是否不斷提高;第2次認證看的是首次認證發現的問題是否已經解決,最主要的是持續改進工作情況。在現場考察期間,專家們與認證學校平等交流,客觀準確地給出認證專業的教學工作情況結論。
5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組織機構
國際工程聯盟大會是由《華盛頓協議》(《華盛頓協議》是工程教育本科專業認證的國際互認協議,1989年,由美國、英國、加拿大、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6個國家的工程專業團體發起成立,旨在通過校準、系統的工程教育本科專業認證保證工程教育質量,為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奠定基礎。《華盛頓協議》所有簽約成員均為本國(地區)政府授權的、獨立的非政府和專業性團體,目前共有15個正式成員、6個預備成員)、《悉尼協議》、《都伯林協議》、《工程師流動論壇協議》、《亞太工程師計劃》和《工程技術員流動論壇協議》六個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體系聯合召開的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我國開展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以加入《華盛頓協議》為目標,韓國首爾當地時間2013年6月19日上午11時,國際工程聯盟大會經過正式表決,全票通過接納我國為《華盛頓協議》預備會員。根據《華盛頓協議》的規定,預備成員通過規定的審查和評估可轉為正式成員。《華盛頓協議》要求認證機構獨立運作(獨立性和非政府性),自主得出認證結論。在我國目前的歷史背景下,完全由獨立的中介組織來推動起來還有困難,必須由政府機構介入和主導。
6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重視專業培養
目標的過程和結果專業認證現場考察的重點是“以學生為中心”,主要考察學校的教育投入和教育產出,學生培養過程是否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來實現等問題。考察學生的整體情況,而不是出類拔萃優秀人才。這種質量觀的導向就是培養功夫到家、達到統一標準的“合格”人才。現場考察期間,專家們通過觀摩教學、查閱教學管理文件和資料、調閱試卷(考試、補考、重修)、畢業設計(論文)、課程設計、實驗、實習報告,以及與教師、在校學生、畢業生、用人單位訪談等多種方式對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學生發展、管理制度、培養質量等方面進行全面了解和考察,可見專家主要考察教學過程是如何設計和實施的。同時還考察實驗室、實踐基地和圖書館等教學支持條件,目的是考察這些教學設施被學生利用的情況。
7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展望
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起步比較晚,目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經被我國列為“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一項重要內容。我們應該在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從教育部、高校和行業協會三方面,共同探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對策,完善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指標體系。
作者:夏松竹 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