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足地域特色文化,形成地方特色,以科研促教學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根據專業設置規劃課程安排,調整實驗教學方向,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條件,以教研室為單位,發揮教師團隊協作精神和帶頭作用;利用現場教學、產品研制、項目開發、工程承接等方式,營造專業研究氛圍,改善學習環境。一方面,充分利用我院藝術設計專業的優勢,推出高規格、高質量的設計作品,從而推動我省設計產業的大發展;另一方面,在文化藝術產品創作承接、研發、推廣應用、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搭建一個重要的科研平臺,增強我院藝術學科的實力。我院已經和蘭州市城關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機構,對于提高學生對我省非物質文化的理解和傳統工藝技術水平,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起著積極的作用。
2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加強創新能力培養
中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教學、科研實踐鍛煉的平臺,讓學生將專業理論學習轉化為應用實踐能力,最終培育出能整合多學科知識和社會資源的能力型、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全面更新我院的教育觀念和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學、研、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全成熟后,對我院其他專業具有極強的推廣意義。
2.1合理設置實驗課程,妥善安排教學內容
實驗內容是實驗教學的核心,是科研活動的主要內容,適當安排和設計課程,是配置師資力量,調節教學、科研的基礎。良好的課程設置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激發教師教學研究的動力,活躍學術研究氣氛,與文化產品市場接軌。“要按照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和調整專業,構建適合地方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由此,首先要做好市場調研。市場調研是“學校教學工作主動、靈活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環節,也是關系到培養出的人才有用與否的關鍵,因此必須加強經濟技術發展趨勢對勞動市場需求規律的研究,做好市場調研,搞好人才需求預測,使課程設置盡可能符合市場的需求”。其次,建立完善合理的監督、評價、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保障實驗教學及科研健康發展。
2.2專業方向之間橫向聯系,共同促進;加強學生團隊協作,提高專業素養
專業學科之間的分工是為了更好地界定專業特征,使人才培養具體化,合理分配和利用資源。在實驗教學中,我院幾個專業之間橫向聯系、互通有無,彌補各自的不足,相互促進;師資之間相互協作,打破了專業之間的“壁壘”,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了他們的協作能力和整體素質。教育部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0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中指出:“藝術類實驗教學中心應按照藝術類相關專業的教學需要和特點,根據學校學科設置的實際情況,整合有關實驗教學資源,利用現代技術與設備……培養藝術創意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藝術類專業人才。”藝術類實驗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在藝術實驗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參與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良好藝術素養、藝術創意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
2.3專業實訓與職業實踐結合,注重實效;培養創造性思維,做到目標明確
在高年級的專業教學中,實驗教學應體現職業技能的要素,樹立文化設計服務意識,提高應用能力,熟悉社會需求和市場信息,關注人才培養的實際效用,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當代藝術設計實驗教學的特性就是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創造性思維和藝術設計創新能力,進而進行自由的藝術設計實踐活動。我院藝術學院地處我市商業繁華的城關區,設計公司和社會培訓機構較多,為高年級學生的就業實訓、社會實踐提供了便利條件。當代高校學生個性突出,應通過積極引導,在實驗教學中讓學生認識材料的特性和工藝制作過程,培養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通過現場考察、參觀展覽來提高自信心。精心設計基礎型實驗內容,讓學生通過藝術設計基礎實驗了解專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專業能力,增加學習的動力。力爭多開設體現專業特色的綜合型實驗課程,強調學生個人設計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學生藝術創作的個性特點,使學生具備獨立的創作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專業和年級,要有所規劃和安排,要目標明確。
3發展校企合作關系,構建多種溝通、交流的社會實踐渠道
建立精品樣品展示模塊,通過網絡宣傳、展覽、評獎激勵活動提高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作水平,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留得住、用得活、高效率”的用人機制和工作策略。把工作實驗室打造成一個藝術教學研究中心,采用教學實習—創意設計—文化定位—工藝材料與成型裝飾—包裝—展銷宣傳推廣—企業廠家訂貨—投放廠家生產—藝術品轉化為產品的發展途徑,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與社會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在手工制作過程中熟悉和掌握工具,熟知材料性能和工藝流程特點,提高動手能力,通過動手能力提高空間感受能力和現代藝術設計的層次。中心將本地著名的服裝設計師、設計專家、“非遺”民間藝人聘為實驗室教師,加強了我院的師資力量。中心將起到對外交流的窗口作用,在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吸收引進社會知名品牌的設計機構及人才,加大學校與社會的交流與合作,使學生能夠更直接地了解社會需求。此外,中心已與校外知名設計機構形成了良好的交流與互動,保持了同行間的密切聯系,交流了產品的設計理念,適應了設計潮流的變化。
4加強結構層次建設,突出管理運作能力
在管理方面,學校以宏觀調節為主,將經營權下放學院,在建設初期以投資、扶持、調控為主,3年后交付學院負責經營。學院下設4個系,分管相關的教研室、實驗室、工作室,初期以實驗教學為主,為教學服務,然后逐步進行文化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與文化創意市場接軌,以市場為導向進行項目研究,通過課題與項目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實驗室運行上實行工作室制、本科導師制和導師負責制,采用小班教學,因材施教,使學生向“高精尖”方面發展,做到科技、管理、設計理念的統一。中心的運行在健全組織機構的基礎上,必須明確相應部門和個人的責、權、利及其之間的關系。中心業務分為盈利和非盈利兩部分,盈利部分主要工作是對外承接設計項目、場地出租、合作培訓等;非盈利部分主要工作是服務于教學各工作室、展廳運營等,其經費的劃撥主要是學校投資、以申報項目形式爭取資金,經費嚴格按照學校和學院相關規定規范使用。
5結語
中心不僅具有傳統實驗室的功能,而且也是高校教學改革思維的延伸,利于提高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規模;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使教師傳統教學思維得以轉變,使工作向務實方向發展;通過與社會接軌,進行項目開發,采用校企合作等形式,打破了高校與社會的“壁壘”,使教育服務于社會成為現實。要實現上述的目標,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首先,加強中心管理的規章制度建設,既要做到管理科學而不失人性化,又要做到管理運行的規范化、體制化。其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轉變教學觀念。再次,要建立服務于社會的理念。服務社會是高校發展的基本要求,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是服務產業成熟發展的標志。只有這樣,中心才能逐步成為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亮點,真正成為學校創意、設計、教學、實習及科研的平臺。
作者:孫圣國 單位:蘭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