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課堂教學分析
(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尋求靈感來源
首先查找資料,向學生介紹并了解古今中外有關面料創新設計的服裝,分析其造型手法和工藝手段,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闡明面料創意設計的概念,使學生對面料創意設計有一個初步印象。日本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說過“對事物新奇感的追求,乃是創作上所能提供的靈感源泉”。靈感源于生活,課堂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學會多觀察生活中很平常的事物,并搜集相關的資料和圖片,通過已學過的理論知識,老師與學生一起分析圖片,展開聯想,開拓學生的創作思維,加深對面料創意設計的認識與了解,尋找、激發創作靈感。布置市場調研內容,通過調查和研究當下服裝的流行趨勢及服裝產品的特點,闡明面料創意設計的意義和發展趨勢。
(二)充分利用服裝教學實訓場地
利用有利于實踐操作的實訓室進行課堂教學,如充分利用工藝制版教室和工藝實訓教室,一方面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和場地詮釋面料質地、色彩及各種材料之間的相互搭配,服裝面料、輔料及圖片資料的交流與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各種平縫設備、不同的縫制工藝進行創作,豐富創新手法。所以充分利用實訓場使本課程的實踐環節更加有的放矢。
(三)理論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改變傳統的課堂授課手段,運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現代教學方法,把傳統教學與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結合起來,通過大量的圖片、課件進行教學,從中掌握面料創意設計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的造型手法的運用和搭配。直觀地感受面料的無限創意給我們帶來的視覺沖擊,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并增加了大量的設計信息。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加深學生對面料創意的感官認識,提高課堂效率并加深對本課程的理解。
(四)學生自評環節的設置
在實踐課堂上,充分利用各種技法與手段,要求學生完成課程的相關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分組討論各種方式的表現技法,從中摸索出新的工藝手法和效果。在這一階段,設置課堂自我評定環節,充分展示學生的作業作品,這樣不僅是完成作業,還可引起學生對作業完成效果的重視,使作品的效果更好;同時加強了學生之間在專業上的相互交流和溝通,設計出較好的創意設計作品。
(五)構建新型的作業模式,形成產業化模式
以往的實踐教學都以作業來評定課程的成績,作業交上來,學生就萬事大吉,這門課程就基本合格。作業中一些好的創意作品或留校作為下一屆學生的案例作品被保留下來。通過面料創意設計課程改變原有的這種單一的作業模式,使這些作品產業化,即展示了學生的創意設計能力,又可以為企業征集到好的設計作品投入生產并形成效益。如好的面料創意產品做成工藝品、成衣制品及紡織產品,為本校服裝專業下的華德霓裳工作室店面提供原創產品,或通過網上直銷的方式直接面對社會和市場,讓社會和市場對學生的創意設計能力進行全面檢驗,通過產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并引導學生及時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明確下一步的學習目標和需要努力的方向。通過對本課程產業化模式的探討和實際操作,可以帶動專業中其它課程作業的產業化模式發展,使學生的實際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并及時掌握市場產品的流行動態,創作出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為市場認可的作業產品,也為他們今后的就業和創業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結束語
面料創意設計在現代成衣和家紡設計中運用越來越廣泛,它使服裝紡織產品更具特性,并增加原創性。因此面料創意設計教學應與市場接軌,教學的同時不僅能創造出與時俱進,符合時代流行趨勢的創意面料,為服裝行業提供更具藝術氣息的面料創意產品,同時也帶動其它紡織衍生藝術品,繁榮藝術領域,也拓展了學生的創作空間,發掘更多的面料設計人才,為我國的服裝紡織業從制造大國向設計大國的轉型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李劍文 單位:哈爾濱華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