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學前教育論文
一、幼師流動性不利于幼兒園教育理念的形成與升華
從古至今,任何技藝門類都有一個師徒傳授的遞進關系,這種遞進關系保證了技藝的傳承與積累,專業素質才有可能提高。“半途而廢”,顧名思義就是半途就換行改做其他行當,就相當于把以前所學所做的技藝廢棄掉,再重新接觸其他技藝門類。如此實際上是極不尊重各方面資源的做法,幼兒園教師的崗位流動性同樣會帶來如此雷同的弊端。教學經驗的積累,教育理念的形成,是與從事第一線教學工作經歷密切相關,幼兒園的教育理念雖然不同于小學、中學,但在日常組織學習中,各個環節科學配比,動靜結合,音體美的欣賞與參與,知識的傳播同樣要有一定的技術技巧處理,方可被孩子們吸收并樂意參與其中。
但幼兒教育又不能照搬小學教育模式,因為幼兒階段孩子自身特點也不適宜規范約束的傳授知識,過多生硬的教育理念,非但孩子不愿接受,即便接受也容易抹殺孩子對事物天性感知的觸角,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學前教育的理念是在科學性、心理學、普及知識等方面巧打組合拳,此方式還要在兒童天性性格特征允許的前提之下,幼兒教育理念的形成、建立、發揮并升華不是一種容易的可用文字規范的教學經驗。
教師崗的流動性,對理念形成與傳遞造成斷層毀滅性影響,更無法談及理念進一步升華的可能。該損失不僅浪費教師自身的時間精力,更重要的是影響孩子們優質教育的權利。兒童的健全素質是在學習與模仿等耳濡目染中逐漸形成,這個培養過程易于忽視,因此應該重視慎行。
二、幼師流動性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長
師資流動,對孩子影響極為不利。老師與孩子之間是有感情積累的,當孩子第一次完全離開家長進入幼兒園,面對陌生的老師,孩子們心里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油然而生,因此孩子剛入園會產生哭鬧與憂郁情緒。隨著時間推移,教師與孩子慢慢建立起認同感,這個過程是孩子心理逐漸成熟的環節之一,并且這種認同感一旦確立,彼此間感情猶如父母親情般的延續,在此時如若發生教師換崗,新任教師替代原來教師位置,在成人眼里原本看似簡單的認知行為,對孩子的心理認知可就不是簡單的事情。
孩子像一張白紙,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建立的朋友般的感情關系,是孩子心理成長的重要部分,然而,當孩子剛剛適應并打開心扉與教師建立感情關系時,教師發生改變,使得本來脆弱的心理失去支撐,而變得無助、不自信甚或焦躁的情緒,個別小朋友因為換了新老師而不愿意去幼兒園,因為幼兒園已經失去了原本重心的吸引力。孩子表現無助無耐甚或傷心。當更換現象不斷出現時,后果是孩子對社會認同感變得麻木而不知所從,變得迷茫,對心理產生不安全感的陰影。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三、幼師流動性不利于與家長的溝通交流
長時間建立的家長互通渠道,因為師資經常流動會造成對接有誤。家長、孩子、老師間的信任與管理都是在一定溝通基礎之上的,家長與教師對孩子的成長過程有長期的溝通積累與目標計劃。而教師崗位不間斷更換教師,這將不利于家長與教師保持一個良好持續溝通的狀況,剛剛配合默契的家長與教師關系,在短時間內重新建立或重新調整雙方心態,彼此建立誠信互通的關系,這樣不利于家長對孩子在幼兒園里的表現情況,有足夠的了解和把握,家長感到心力疲憊。并會造成教師職責推諉等現象。如此一來,對孩子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四、結語
學前教育對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響,是人的性格形成、品行和健康心理的重要階段。幼兒園的資源不均衡性促使擇園入學現象發生,是學前教育階段性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使然,隨著有關教育部門的重視與監管下,該現象應該會得到有效控制,這就同時要求幼兒園積極改善現存的不足與缺陷,尤其師資流動問題,當一切步入高質量的管理辦學模式,擇園現象自然就會消失,希望孩子們都能夠在良好地教育環境與資源條件下,邁出他們人生的第一步。
作者:錢玨 單位:江蘇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