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一、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現狀的分析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具有社會性、專業性和職業性的特殊教育。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我國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沒能很好的與市場接軌,管理制度與機制不健全,缺乏責任追究與必要的監控措施。另外我們對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性質,認識還存在偏差,重視不夠認為高職教育只是中等職業教育的簡單延續,是次等高等教育,因此對高職教育存在這樣那樣的偏見。當然重科研,輕教學。為此,開展高等技術教育改革,剖析問題,提高認識,探索高職高專發展的道路,是教育工作者的大事。
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工作起步較晚,而且現在不切實際地擴大招生規模。由于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師資力量匱乏,這種發展思路以外在數量的增加掩蓋了內在質量的下降,數量越多,質量沒辦法同步發展。要為21世界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還要求我們在辦學目標、辦學模式,辦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育方法,并不斷完善。
二、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特點的分析
高職技術教育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最重要力量,高職技術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關系到我國數以億計的勞動者素質,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速度和質量。高職教育面向生產、經營、服務、管理第一線崗位培養人才,不同崗位(群)有不同的實踐能力和應用技能的要求。普通高等教育為學科型而職業教育為職業型,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習年限可以實行學分制,允許一部分同學先走出。同時職業技術教育應建立“雙師型”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教育工作者要根據特點,構建了“強能力”、“重應用”的課程體系,成功的把學生培養成為“寬基礎,高技能,復合型,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改革方案
1、課程體系改革。
1)教學內容的改革。課程體系改革
首先是教學大綱的調整。根據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的特點,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方案應按照“知識夠用,證書多樣”的目標體系來衡量。我們在進行培養方案的設置的時候就應該采用“精簡、壓縮、增加、綜合”的方法,壓縮一些過多的理論課程,這些課程可以輔修或選修的形式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專業特點和自身個性發展的需要來選擇,追求“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的內涵。
2)教學方法的改革。在教學方法上,很多老師備課不充分,照本宣科,缺乏創新。只講不練,沿用“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僵化。實行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訓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方式,在專業技術、技能課教學中,將課堂搬到模擬實驗室,實行“現場教學”,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崗位工作環境中錘煉,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技能得到較大的提升。還應大力普及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的場地可以多樣化。另外,還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互動性。實行啟發性、反思性教學,強調調查、研究能力的培養,摒棄“假、大、空”的浮躁教學風。在職業技術的教學中,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都是非常讓學生接受和有興趣的手段。
3)教學形式的改革。在形式上可以有個梯度。剛入學的新生主要進行基本知識掌握,讓他們對所學基礎理論知識有個系統的理解,并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中期可以進行相關的專業技能實訓,使學生熟練掌握本專業的專業技能。末期主要進行綜合技能實訓,采用多種形式的產學結合,而且讓學生參加各類的具有權威職業技能鑒定考核,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完成崗位職業技能和素質的培養。
2、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師是高職教育事業的靈魂,因此,高職師資隊伍建設是職教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師資隊伍的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質量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我國高職存在著教育觀念仍然落后,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生搬硬套,師資結構不盡合理等一些力弊端。不了解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而是僅僅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高學歷人才,或是的都不是符合高等學校對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的特點對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技術應用能力,即成為“雙師型”教師。
3、校企合作建設。為了實現從學生很好的完成社會角色改變,畢業后能盡快順利的適應社會工作,縮短磨合期。學校在采購基礎建設實訓基地時應考慮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所使用的產品,校內外實訓基地條件的好壞將直接關系著學生實驗實訓的效果,有規模的切合的校內外實訓基地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與形成成為一種可能。
高職教育的性質和類型、結構和層次調整、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和質量等都是我國高職教育改革中必須正視的緊迫問題。要有效地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一定要從傳統思想中解放出來,從單一人才培養模式中解脫出來,培養復合型人才。改革和創新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才能發展我們的高等技術性職業教育。
作為職業教育者,要對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的建設及培養目標方向三方面同時革新,為國家培養更多素質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畢業生是我們的產品,而我們是制造師。以“社會化”、“市場化”的評價體系為標準,通過社會和市場的檢驗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