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美術教育論文
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為了落實新課標精神,美術教師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內容,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前提。如教學《繪畫的色彩》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優美的風景,再配以動聽的音樂,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講授中選擇學生熟悉的圖片,比如喜歡的動畫人物等。課堂結束時再給學生播放海底世界的視頻,再次用色彩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整節課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不但掌握了知識點,還凸顯了學生主體地位,從而激發其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二、營造民主氛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給學生充分的心理自由與廣闊的思維空間。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平等、民主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與創新意識,只有真正自由的氛圍,才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其次要貫徹開放性教學原則,也就是說給學生營造開放的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鼓勵獨特性。再次要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體驗,使學生學會學習,融會貫通,從而產生新思想,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另外,美術教育中創設情境,能營造民主、愉悅的氛圍,引導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美術學習。如教學《花卉圖案設計》時,教師課前準備好各種漂亮的花卉圖片,并設計“設計菊花圖案”作業;課堂教學中講授圖案的組織、色彩、技法等,引導學生總結菊花的外部特征及裝飾圖形,最后再做作業。這樣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場景中感受奇妙的圖案,學會了設計規律后,發現自己也能設計圖案作品,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從而主動地吸取知識,大膽創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
三、改革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唱獨角戲,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與技能,缺乏靈活性與創造性,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導者,而是教學的引導者,通過設置一系列的問題,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教學方法,讓學生產生疑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從單一的講授中跳出來,引導學生完成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如初步學習畫素描人物頭像時,學生畫人物頭像往往存在太僵硬的問題,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畫真人頭像與石膏頭像有什么區別、共同點及如何轉變?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給予適時啟發、指導,最后再由教師作總結。這樣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啟發、引導,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欲望
傳統美術教學中規定的條條框框過多,學生感到學習枯燥乏味,創作時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從而束縛了學生的個性,也就無從談起創新思維。中學生往往會異想天開,有時候會有比較離奇的想法,因此教師要注重保護學生的個性,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素質教育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發展個性的重要性,教師應鼓勵學生立足實際,大膽用獨特的方式表現內心的想法,使自己的作品與眾不同。這就要求教師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大膽進行藝術創作,只要是富有新意、有價值的想法,教師都應該給予積極的肯定。實踐表明,只有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五、開展多元評價,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科學合理的評價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科學的評價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水平,確定發展方向,還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為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美術評價中不能過分看重學生是否記住了某一個畫家的名字、作品,是否掌握了一種技法等,而是既要評價形式美感與思想表達的畫面效果,還要評價包括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精神,即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對教師來說,要改變自己作為評價主體的模式,融入學生自評、互評等評價方式,使評價的結果更為科學合理。最終的評價應能使不同素質、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創新能力。總之,美術是最具有創造能力的課程之一,教師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從實際出發,充分挖掘學生潛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張睿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