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語教育專業課程實施現狀和存在問題
英語師資教育的目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提高教師自身的英語語言能力;二是培養將英語教給學生的教學能力。基于此目標,英語教育的專業課課程設置可歸做兩類:一為語言技能課;二為專業知識課。第一類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具有英語交際能力,即為英語教育服務的語言能力。英語讀寫、英語聽說和英語語法是第一類課程的核心課程。目前,高專英語教育缺乏統一的專業教學大綱,第一類課程實施與普通院校英語系無明顯區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傳授的是英語語言能力知識。課堂上,教師一般提供大量的教學材料、語言知識點給學生,讓學生硬記硬背。教師不解釋選擇教學法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也極少組織學生總結學習規律和方法。這些主要靠學生的悟性和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程評估時強調的是教學材料完成情況和學生獲得的客觀的、具體語言知識,如說出、寫出的語言或完成的交際行為。
師范專業第二類課程主要是針對師范生開設,具有師范類職業導向作用。教師教學能力形成與提高極大程度上依賴于這類課程。這類課程的主要代表是教學法或教學理論課和教育見習實習。該類課程的授課方式一般是教師將本學科的教學研究成果呈現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中以講授現成的理論知識為主,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的任務通常是洗耳恭聽,課后通常是背誦、理解理論基礎知識。教師布置這些記憶作業的意圖是讓學生在將來的教學實踐中遇到困難時,運用這些理論解決實際教學問題。
二、對課程實施的反思
從目前英語教育專業課設置和實施的情況來看,高專三年的學時絕大部分都分給了與語言技能相關的課程;分給教學方法、理論、教學技能培養和實習實訓的學時比例小。我們不難歸納出高專師資培養的課程設置的特點是以語言技能為主,師范性體現不夠,教學方法、技巧方面的培養多半停留在純語言知識和教學理論講授層面,教師在備課時對學生的主觀創造性和能動性考慮得不多,課堂實際教學中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教師默認它是可以在學習過程中自動獲得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語言技能和教學技能,并且清楚明白語言技能背后的規律和教學技能體現的教學原理。
如果單純懂得某個具體的語言技能或某個具體教學技能,而對其中蘊含的原理沒有全面的掌握,只能是一個“學徒型”教師,談不上形成自己的教學指導思想,也不利于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畢竟師范教育與普通高校的培養目標不同,師范生畢業后從事的是教學工作,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還須具備將語言知識有效地傳授到學生手里的本領,教會學生正確運用知識。因此掌握相關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是幫助師范生在將來的教學中有的放矢安排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的首要條件之一。盡管高專師范生開設了教學技能課。但正如上所述,這些課程主要是講授現存的教學理論。這些理論和規律的總結者往往是專家教授,非一線教師,有可能出現理論和實踐不符、甚至于脫節的情況。再有便是,理論和規律主要是泛指,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會因人而異,出現個體差異的現象。遇到這些情況,學生如果生搬硬套課堂中某個教學理論,只會做無效功夫。教學實踐是涉及到多種知識和技能,其中很多不能夠通過單純的教師講授掌握。學生需要一個認知過程,需要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己來構建意義,經過親身感受、體驗、觀察、分析,才能將理論融會貫通于實踐之中。因此國內專家學者提出加強教學實踐環節,增加實習實訓機會和課時是提高師范生教學技能的有效手段。
三、培養職業能力的課程實施方案
響應國家的號召和要求,高職高專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必須依托產業來動態調整。突出針對性原則,以未來職業崗位的職業責任、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為主,既要考慮當下職業崗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更要考慮未來學生職業發展不同階段可能面臨的新的需求。基于這個方針政策,高專英語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很清楚,師范生在職前教育期間所學的內容都是為將來的英語教學崗位服務。因此,課程設置和實施的首要原則是幫助學生畢業后就業時能更快地找準自己的定位,達到工作崗位的要求和標準。下面我們就這個原則對英語教育的課程體系實施提出幾點設想:
1.語言技能課的方案
傳統的語言技能課上,教師著重傳授語言點,學生積累語言點。如果在課堂上教師把重視語言學習的目標轉換成重視語言學習的過程,能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起來,學生在課堂上會變被動為主動。Shulman提出了“教學與專業綜合知識”的概念,即專業知識和教學知識結合形成的綜合的有機的知識體系。要培養教學與專業綜合知識,教師在一門課程中將專業知識與教學知識有機結合,進行教授。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干中學,學中舉一反三,分析、歸納整理學到的知識,形成語言能力,而不是單純學到語言知識。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要轉變一言堂的授課習慣,運用當今教育界所提倡的啟發式、研討式、合作式等新型的教學方法,做到師生雙向交流和共同探究。例如講解課文時,可以將講解與討論相結合,將提問與研討相結合。這樣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在培養學生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同時也是引導和啟發他們去思考問題和形成自己教學技能的過程。事實上,師范生在課堂上所接觸到和感受到的教師教學風格是他們在將來教學崗位上模仿的第一對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這種將方法與內容融為一體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師范生語言知識和教學知識的培養。
2.教學技能課的方案
教學技能課是師范類學生課程中的核心課,它決定著教師教學能力的形成與提高的水平。目前的教學技能課主要是教學理論的傳授。一些老師本身缺乏實踐經驗,只能是照本宣科。提倡師資培訓者到一線行業里進行教學實踐、業務進修、掛職和兼職是提高師資培訓者教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只有自身了解、熟悉教學對象將來教學崗位所需的教學技能以及行業標準,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在學生方面,可以借助微格教學培養他們的教學技能。教師可以先以少數學生做對象,試訓練一種教學技能,如組織教學、提問、復習舊課等。將這種訓練過程攝制成錄像,在課堂上一起觀看,共同分析、評價其教學技能的優缺點,然后繼續訓練直到掌握正確的教學技能為止。受訓的學生要掌握某項教學技能,勢必同時需要用到課堂活動策劃、時間分配、組織等方面的技能,學生的課堂組織、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鍛煉。
3.教育見習、實習的方案
針對高職高專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宗旨和原則,建議在學習的前兩年每個學期均開展見實習實踐。時間為兩周為宜。學習的第三年進行時間為一學期的頂崗實習。打破傳統的側重理論教學,脫離實踐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到實際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崗位上親身感受工作崗位的標準和要求。返校后根據見實習的經驗和感受修正自已的教學理念、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以適應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避免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在見實習期間,應該為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具體指導見實習任務的開展和實施。
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任務時,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由于現在普遍存在學生多,教師少的問題,在實習過程中可以采用實習手冊輔助任務的順利完成。即指導教師將實習的要求細化,寫明實習的任務。如做教學日志、課堂聽課記錄,每項任務都標明具體要求和完成標準,如教師使用何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用該種方法的合理性等等具體內容。為保證教學質量,還應建設行業專家教師資源庫,有計劃地聘請一線專家來講授教學技能、指導教學項目。同時要開拓校外實訓基地,與行業建立良好的合作辦學關系,保證學生見實習、頂崗實習等教學任務的順利開展。
目前,高職高專的英語教育專業課程實施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如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的指導;教學技能課不夠重視學生實際教學技能的培養等問題。我們要解決問題就應該理清思路,才能有針對性地進一步進行高職高專教學改革,有效地提高師范生的專業化素質,適應就業崗位的標準和要求。
作者:黃冰 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