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言”修身,讓體育期待油然而生
每一名學生都是兒童,他們正處在懵懵懂懂的啟蒙狀態,他們的特點是對人情世故和社會規則的陌生,他們的寶貴之處,是保留了完全的人性之美,簡單、純潔、天真。幼稚是他們的特點,犯錯誤是他們的特權,教師的關鍵在于引導,而不是強迫。筆者從課堂語言入手,讓語言貼近學生的年齡特征,用“童言”裝點自己的課堂,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體育課堂產生了期待。例如在教學“后滾翻”時,筆者把“團身緊,后倒快速及時,依次滾動”的教學語言進行了改變:“后滾翻其實就是讓我們的身體變個小魔術,先變成小刺猬,把身體團得緊緊的,再像小皮球那樣往后一滾,翻過去了,展開身體,我又變成自己了!”很明顯,學生們覺得很有趣,紛紛想參與到這個“用身體變魔術”的過程中來。同樣的,當學生不遵守規則時,“童言”引導的效果遠勝于嚴厲的呵斥。有一次體育課恰逢刮大風,學生們在課堂上極為調皮,紛紛在風中甩衣服、扮鬼臉、縮脖子等。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臨時改變了教學計劃,對學生說:“今天,風婆婆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和我們一起來玩50米短跑比賽的游戲,表現乖的小朋友順風跑,風婆婆會在背后幫你跑得更快,表現不乖的小朋友逆風跑,風婆婆會阻擋你的速度,我們來比一比,誰是今天的短跑冠軍。”幾次嘗試下來,大家發現順風跑明顯要比逆風跑更占優勢,不經意間便饒有興趣地遵守課堂規則了,并且還懂得了風會影響跑步速度的道理。“童言”這項教育資源,就在我們身上,呼之即來,取之不盡。選擇那些符合孩子心理特點的語言,從而傳輸給學生信任、鼓勵、賞識的信息,讓學生覺得教師是可親近之人,課堂是可親近之地,這不也是一種教育的藝術嗎?
二“、慧言”修情,讓育人細節溫暖課堂
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根本不懂得欣賞你的學識,贊嘆你的教學藝術,所以真正能觸及他們心靈的,讓他們感覺快樂的,反而是一些細節。———秦承偉體育課堂的“生澀”已經成為一種通病,在很多時候,體育和德育成了兩個互不相干的概念,體育課堂以傳授體育技能為主,而忽視了課堂原本可以并存的“育人”功能,從而使體育課堂情感交流欠缺。其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在體育教學中是不能“獨立”和“直接”進行的,它只有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融為一體,才有生命力。葉圣陶先生曾說:“有沒有單純的空無依傍的德育?似乎沒有,德育總跟智育或者體育結合在一起。”體育教師可以成為一個“性情中人”,執著地愛上和孩子們一起的課堂,才會把課堂和自身融為一體。而教師的一句“慧言”,也許就會成為一個教育的契機。我班的漢宇是個極為內向的孩子,不善于與人交流,仿佛做什么都沒有自信,在體育課上也是一個非常容易被人忽視的孩子。其實,在跑步上他是極有優勢的,那次體育課上進行200米的練習,跑到一半時,漢宇便已領先不少,看著漢宇跑步時高昂的頭,忽然覺得這孩子這一刻似乎是他最自信的時候了,從口袋里摸出手機便拍下了漢宇沖刺時的模樣。筆者把照片洗了出來,在背后寫了一句:“什么時候也別忘了你沖刺時高高昂起的頭,只要抬起頭來,沒有什么是不能征服的。”后來上體育課時,筆者把照片送給了漢宇。很明顯,漢宇在以后的體育課上對筆者親近了很多,人也日漸開朗。筆者任教班的語文老師曾告訴我,班中一孩子寫到體育課,說體育課很“溫暖”。這應該和我在課堂間隙中和學生個性化的交流有關,曾告訴一個體育“困難戶”:“不要和別人比,每天進步一點點,你便能從山谷的最底部往上爬,老師和你在一起。”曾拍著一個“頑童”的肩膀說:“孩子,努力讓自己的每一處都像體育課那么棒,我覺得你能行!”……“慧言”之貴,貴在這是一種教學機智,也貴在沁人心脾。
三“、身言”修為,讓課堂魅力潤物無聲
優秀教師知道誰是課堂的主導:他們自己。好的教師努力改進,他們集中于他們能夠控制的東西———他們自己的表現。———(美)威特克爾在一次“體育學科育人現狀”的專項調查中,專家們發現,被調查的120節課中有將近一半的體育教師未能將動作要領具體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因此,有那么多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也就不難理解了。事實上,一名優秀的體育教師就是一名“專業技術人才”,優秀的氣質性格,精湛的教學技能技巧,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已經成為體育教師的基本要求。可見,讓學生對自己的體育老師“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必須“修為”,非常關鍵的,便是自己在課堂上的亮相。即使不說話,也能散發出渾身的魅力,這種魅力是在潛移默化中潤澤學生的最好力量。在體育課堂“語言素養”的修煉中,筆者把“身言”作為對自己專業修為的一個要求。“身言”指的是除“聲音語言”之外的“課堂語言”。用自信陽光的形象氣質獲得“人氣”,用精準優美的動作示范樹立榜樣,用游戲比賽中的身先士卒貼合學生,是“身言修為”的主要內容。以游戲比賽為例,不少體育教師往往是以裁判的身份參與其中的,或是在一邊觀看。其實,在游戲或比賽中和學生“打成一片”是教師提升自己形象魅力的一條佳徑。游戲是兒童最本質最自然的生活之一,德國詩人和劇作家席勒認為:只有當兒童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兒童游戲時,他才完全是兒童。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特點,筆者在平時教學中建立了豐富的游戲庫,有發展速度的游戲、發展力量的游戲、培養耐力的游戲、訓練靈敏的游戲等。在每一次游戲中,筆者必然參與其中,自覺遵守游戲規則,自身被游戲淘汰也要以身作則坦然面對,給學生做出好的榜樣。我們發現,在游戲和比賽中展示自己的技能技巧,展示自身的良好素質,這是對自身的挑戰和促進。同樣,也能讓學生成為自己的“忠實支持者”。曾有教師幽默地評價,我的學生似乎都成了我的“粉絲”,在體育上的一言一行竟然都有了幾分神似,這便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課堂效應。從某種意義上說,體育課堂較之其他學科的課堂,更貼近于生活本身,“真正的生活是相遇”,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在課堂中尋到共同的家園,這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生命的交往和對話,在這種交往和對話中,體育教師的“語言藝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擁有一顆“童心”說“童言”,憑借教學機智展“慧言”,關注形象氣質煉“身言”,實現體育課堂在學生心目中的“技”“趣”共贏,便可以不再只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理想,而是一道實實在在可以觸摸的美麗風景。
作者:呂張華 單位: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