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建筑設計論文
一、校舍空間計劃的方法
根據縣域內各項規劃和學校布局,結合學校的位置、服務范圍,占地面積等,確定布局調整后該校未來建設發展的職能、性質和規模??紤]到學校發展的彈性機制,制定出分期發展計劃,明確近、遠期目標。
二、校舍空間計劃類型
通過對黃土高原地區縣域中小學校的調研與分析,根據中心學校、普通學校、教學點三種類型,分別提出對于校舍空間的計劃,探討在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后,校舍空間后續利用與發展建設等問題。
1.中心學校校舍空間計劃
中心學校是進行義務教育的骨干學校,一般全鄉(鎮)只有一所,涵蓋完全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在某些人口密集,教育事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大鄉(鎮),也可根據需要設立2~3所。黃土高原縣域中小學中心學校的校舍空間體現為短缺和不足雙重特征。以銅川市印臺區學校為例,其內各鎮(社區)中心小學普遍存在原有校舍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嚴重不足,而各鎮及社區內所轄初級中學,雖建設質量良好,但由于生源嚴重不足。中心學校憑借優越的地理區位,良好的校園環境,齊全的教學設施,較大的服務范圍和廣泛的影響力,是黃土高原縣域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后需保留,且需重點發展建設的學校。由于縣(鎮)域中心學校接受了被撤并學校的生源,必然面臨擴建或者選址新建。與此同時,布局調整中所在鄉鎮也撤并了一些初級中學,此時可以將中心小學遷址到被撤并的初級中學里繼續辦學,原有的中心小學校舍可以改建為幼兒園。因此,以合理、有效利用教育建筑資源為目標,以學校職能性質靈活置換為原則,對中心學校校舍空間計劃可采取原址改擴建和擇址新建兩種方式。
2.普通學校校舍空間計劃
普通學校是黃土高原縣域中小學體系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指非城市建制的鄉(鎮)以及以下包括完全小學、初級中學在內的普通中小學校。黃土高原縣域中小學普通學校的校舍空間體現為:一是功能構成簡單,僅能滿足傳統講授式教學;二是校舍空間配備不足,專業教室(如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等)缺乏,設備簡陋。普通學校由于其學校規模、教育投入等方面與中心學校存在明顯差距,且生源不足、辦學能力有限,在黃土高原地區各縣域中小學校布局調整中雖有小部分保留,但大多面臨撤并。其中,保留的普通學校,其服務半徑、學校規模等雖不像中心學校產生急劇膨脹,但與以往相比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擴大。以銅川市印臺區學校布局為例,大多數普通學校,布局調整前基本不提供學生住宿,但隨著布局調整后學校服務范圍的擴大,部分學生不得不在學校住宿,原有的校舍空間不能滿足學生基本的住宿需求。因此,對于保留性的普通學校校舍空間計劃以改造為主,包括改變單一的傳統教學空間構成,改善專業教室的空間配備。
3.教學點校舍空間計劃
教學點是以復式教學為主的小學階段的小規模、不完全學校,通常以村為單位設置1~3年級,且學生人數較少,配備的教學設施和設備有限,一般從屬于區域中心學校。黃土高原縣域教學點普遍存在規模偏小,一般每校生源小于20人,教師不足5人。其校舍空間特征體現為陳舊短缺,一方面空間功能單調,布局形式單一,各功能構成及組合尚處于自發形成狀態;另一方面室內環境差,相關設備設施有限或簡陋。教學點受制于教育投入和教育人才的嚴重匾乏,一師一校、復式班等教學狀況,因此,在黃土高原地區各縣域中小學校布局調整中,是撤銷、合并的重點。而實際調研發現,教學點因覆蓋面廣、服務半徑小、深入農村基層等特點,在黃土高原各縣域的農村具有相當強的生命力。基于此,對于教學點的空間計劃以形成現代化教學空間為主兼多功能、復合化的文化設施空間,豐富原有農村教學點的功能構成,形成文化、教育、社區服務多位一體的農村教育文化綜合體。
三、結語
在“城鄉教育統籌”背景下由中小學布局調整引發的校舍空間計劃,是對義務教育普及過程中所積累的較為豐厚的教育資源的梳理與整合。通過對黃土高原地區縣域中小學校舍現狀的調研與分析,秉持以避免教育資源浪費和教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根據學校的類型和原有職能定位分別提出其空間計劃,避免因中小學校布局調整致使大量教育資源被閑置,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發揮中小學校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作者:劉冬 李志民 王欣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 中聯西北工程設計研究院 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