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戰略地位
1、國家食物安全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確保21世紀的糧食安全是中國政府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必須增加30%。保障食物安全,不僅要滿足16億人口基本生存的問題,而且要滿足16億人口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情況下對農產品的廣泛需求。然而,中國糧食生產面臨著耕地減少、農業比較效益低、巨大的人口壓力和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挑戰。我國新增耕地的速度尚不足以抵消耕地減少的速度,而且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差,澇債災害頻繁。因此,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有賴于國家高度重視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
2、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含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加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具體要求。農業結構調整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新階段的結構調整是面向市場,著眼于提高質量、效益和轉變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調整,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方面,過去的灌溉系統是為糧食生產服務的,基于糧食作物的水分生理特性,不適應作物多樣化要求,不能滿足提高作物復種指數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水資源嚴重短缺條件下,脫離高效、節水的農業結構調整也是無生命力的或不可持續的。只有不間斷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才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3、國家水資源安全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國農業用水約占總用水量的70%,而農業用水的90%以上用于灌溉,因此,農業用水狀況直接關系國家水資源的安全。目前,我國已有半數以上城市嚴重缺水,許多地區出現水生態危機。隨著數億農民向城鎮轉移,21世紀,我國的工業用水、城鎮生活用水和生態環境用水將急劇增加。為保障我國水資源安全,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我國農業的發展將立足于灌溉用水總量的零增長,以便將新增水源全部用于非灌溉部門。另一方面,我國灌溉用水總量已經十分緊缺,今后還要滿足擴大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提高作物復種指數和提高糧食作物單產的要求,只有靠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和農業、水利科技投入,以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為核心,以改造現有農村水利設施為主要手段,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有效保護。
二、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措施
1、加大各級政府的投入力度
首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標是著眼于解決“三農問題”,根本目標是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好基礎。無論是為了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還是為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資源向生態環境、城市和工業轉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國家;其次,農民和農業已為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在“三農問題”成為突出問題時,在農業和農村有困難時,即便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工業和城市也應該支持農業和農村,國家財政應該向農業和農村傾斜;第三,農民負擔重、農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農民投入太多的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不現實的。因此,國家和各級財政理應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
2、充分利用WTO規則
如果僅從主要農產品價格來看,在加入WTO后,我國農業確實面臨很大挑戰。但是,農產品價格高、農業生產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由于農業是基礎性產業,市場化程度低,產業發展風險高,農業WTO協議規定了很多保護條款,加強對國內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是全世界所有WTO成員國的通行做法。如果說農業是加入WTO后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那么也可以說農業是加入WTO后國家支持與保護空間最大的產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江大河治理、農業與水利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農村水環境建設等均可納入WTO“綠箱政策”的支持范圍,屬于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服務的支持。國家和各級財政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只是使我國農業盡快達到與國外農業“公平競爭”的水平。由于我國對農業的“黃箱政策”補貼還遠遠沒有達到基本水平,我國政府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在近期不可能超出“綠箱政策”的支持范圍。
3、重視農田水利科學研究
現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所要解決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無論從技術的廣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國家應加大農田水利科學研究、示范與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不僅要研究有效、適用的技術,還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農田水利研究與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國形成適合我國農村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特點的農田水利技術支撐體系。重視和加強農田水利科學研究,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規則,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作者:湯華 單位:吉林省敦化市水政水資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