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教育培訓論文
一、農民教育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整體素質偏低,接受培訓的意識不夠強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88.9%,這部分人年齡偏大,文化基礎薄弱,思想觀念落后,安于現狀,自我脫貧意識不強。高中(含中專和職高)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占11.1%,他們認為有文化知識,沒有必要參加培訓,甚至有的以為大學畢業,參加農民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不可能學到致富法寶,參訓意識不強,積極性不夠高。
2、開展技能培訓的專業較少,促農增收效果不明顯全縣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專門機構主要有縣農廣校、農機校、汽車駕駛學校、職業高級中學共4個部門。近幾年來,各類職能機構組織的培訓以傳統產業為主,種植和養殖業占培訓人數的81.74%,農產品加工及餐飲服務培訓人數占8.33%,機動車駕駛及其他行業的技能培訓占9.93%。培訓內容與農民創業、就業需求關聯度較小,重理論、輕實踐,專業設置單一,專業性、實用性不強,經過培訓的學員仍無用工企業需要的勞動技能,就業優勢不突出,增收不明顯,培訓缺乏吸引力。
3、培訓機構硬件設施薄弱,學員實踐操作能力不強全縣現有培訓機構必要教學設施設備配備不到位,培訓期間學員動手實踐機會較少,除機動車駕駛外,大多數以理論講授和觀看視頻、現場觀摩方式進行培訓。經培訓后的學員進入服裝加工、農產品加工、機電等行業的實踐操作能力較弱,輸出到發達地區就業缺乏競爭力。
4、技能型教師比較缺乏,專業設置與就業需求脫節全縣現有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教師97人,其中專業技能方面教師25人,占25.77%,其他均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教師,從專業學校畢業既懂理論又能從事勞動技能培訓的技能型、實踐型職業教師嚴重不足。技能培訓的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需求脫節,培訓后輸出的人員技能優勢不明顯,培訓效果與預期目標仍有差距。2.5培訓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培訓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客觀上,施甸屬國家級重點扶持的山區貧困縣,地方財政困難,在農民教育培訓方面投入有限,培訓經費主要依靠整合各種涉農項目的培訓資金。主觀上,農民教育培訓對經濟的直接作用不明顯、見效慢,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對培訓機構軟硬件建設、培訓工作經費及農民培訓補助等方面的資金缺口較大,影響了培訓工作的持續深入開展。
二、加強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建議
1、轉變思想觀念,增強新型農民培訓重要性認識2000年以來,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農產品供給平衡的基本態勢還沒有根本緩解,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業發展效益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面臨著嚴峻挑戰。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速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突破資源束縛,農業勞動者素質問題日益突出。近幾年來,農村勞動力大批轉移后,高素質青壯年農民急劇減少,農村勞動力結構失衡,高效率農業設施裝備難以利用、高水平農業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等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發展現代農業出路在科技、關鍵在人才,只有不斷培育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能力的新型農民,才能有效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才能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培育新型農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2、充分認識縣情,切實加強對農民教育培訓的領導施甸人地矛盾突出,礦藏資源匱乏,工業基礎薄弱。但是氣候條件較好,物種資源優勢獨特,人力資源優勢明顯。近十年來,通過實施“綠色證書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等項目,在農民教育培訓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培養了一大批有素質、有技能、有經營能力的鄉土人才。目前,村級農民科技培訓的設施設備全部建成,鄉鎮農民科技培訓教室加快推進,縣級配備了科技直通車,農業、教育、勞動、科技、扶貧等部門之間相互銜接的農民教育培訓機制已經構建。各級政府和部門要緊緊抓住發展機遇,把新型農民教育培訓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制機制,明確責任領導,細化工作方案,強化組織措施和政策保障,為新型農民教育培訓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3、強化教育引導,增強農民參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人是生產力的決定因素,勞動力素質對轉方式、調結構、促增收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功能,采取綜合措施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引導,培育典型。鼓勵職業農民承擔農業項目,并在信貸投放、土地使用、稅費減免、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優惠。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媒體宣傳,讓農民實實在在的看到成效,增強農民信心,提高他們參加新型農民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創新培訓方式,培養就業市場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一是開展學歷教育以農廣校為主體,按照國家實施農村人才“百萬中專生計劃”要求,對村組干部、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應(往)屆初、高中畢業生及社會待業青年開展學歷教育,培養各類管理型人才和農業生產一線高層次人才。二是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結合農業生產季節及生產實際需求,綜合運用現場會、集中培訓、入戶指導、移動課堂等方式,緊緊圍繞高原特色農業對生產一線的農業勞動者開展高產優質新品種、高產高效新技術、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動物疫病防控技術、農產品加工儲運技術等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培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三是實行訂單培訓。以培養職業農民為目標,通過校校聯合、校企聯合、學校與中介服務機構聯合建立互動協作機制,把技能培訓、就業推介、就業安置、創業扶持聯為一體,培訓機構與中介服務組織或與用工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勞務市場需要什么,培訓什么,讓參訓農民輸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培訓機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能力以提升教學能力為重點,著力打造“雙師型”專兼職教師隊伍。依托農業大學、職業院校平臺,把走出去與請進來有機結合,有計劃、分階段對在教學一線的教師進行輪訓,使之不斷得到“充電加油”,更新知識,提升師資教學能力,建立一支優秀的農民教育培訓隊伍,為持續開展新型農民教育培訓打實基礎。同時,通過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健全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強化內部管理,努力營造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勇于創新、積極進取的濃厚工作氛圍。
6、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改善教育培訓機構的設施設備條件培訓機構要積極作為,向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多請示、多匯報,讓領導充分認識到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的公益性地位,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列入地方年度財政預算,并形成穩定增長的投入長效機制。同時,加強部門間的協調溝通,整合扶貧開發、就業培訓和涉農項目的培訓資金,引導社會力量投資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社會和個人共同資助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不斷改善農民教育培訓條件,不斷提升教育培訓機構的能力。
作者:楊天宏 單位:施甸縣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