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社會實踐論文
一、工作室教學模式的特點
1.課程結構的合理性
工作室教學模式結構緊密、層次分明、關連性強,凸顯了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開放性、課程設置的連續性和專業培養的統一性。既有獨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各交叉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突出“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強大優勢。工作室教學引導學生以課題的形式展開對專業課的教學,在課程實踐中了解專業理論,學生在課題的完成中逐步掌握專業知識和技巧,具備了靈活性、針對性、時代性及市場化等特點,符合藝術設計的教育規律和個性化要求。
2.課題訓練的真實性
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的是具有較強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設計課題的選擇最好是具有直觀性、技術性和應用性的真課題或有待研究與解決的真問題。工作室教學模式以真實項目為載體,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突出了教學的實踐針對性,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了多學科的融合,真正培養學以致用的藝術設計人才。
3.團隊設計的協作性
在工作室的項目教學中強調設計項目的內容要與本專業前沿技術緊密結合,以設計任務為驅動,建立以設計、施工和管理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能力及特長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務與角色,讓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以及團隊精神和參與意識得到充分鍛煉,達到理論與實踐、教學與市場應用的有機結合。
二、工作室教學模式建設
1.師資隊伍建設
工作室的師資要過硬,教師不僅要具有承接項目的能力,以豐富的實踐經驗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各種教學和科研任務,還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并對他們的就業發展方向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為了保證學生能夠不斷更新理念,接受前沿信息,一方面可以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到國內外院校進行訪問交流與學習,提高和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并充實到工作室教學中;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從業多年,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著名設計師或國內外的名校教師聘為客座教師,將他們的先進教學理念和設計經驗與師生共享。
2.教學環境建設
工作室的環境建設首先要保證教學設備的齊全。工作室教學的順利開展必須配備基礎設備和該工作室特色發展所需的特殊設備。比如書籍設計工作室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計算機、小型印刷設備、裁切裝訂設備等。其次是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室建設必須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工作室的培養計劃、課程建設體系、健全的教學崗位責任制、教學管理體系、教學運行機制、教學評價機制等,以保證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行。最后,“工作室”教學環境可以是機動的。不僅可以在工作室這一固定的教學場所中進行,還可以在教學實踐基地、專業實習基地以及實際項目基地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能夠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盡早進入設計角色。
3.工作室運作模式建設
工作室教學是以具體設計項目的實施為載體,學生的職業能力在設計工作過程中進行自我構建。這些具體項目可以是來源于行業、企業或者社會的實際項目。通過與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資金進行特定產品設計與開發。導師作為項目負責人,帶領項目組成員進行項目運作,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產品開發的全過程,直接感受設計作品商品化帶來的樂趣,理解自身設計的不足,提前完成從理想設計向實用設計的轉化,保持了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工作室的運行還可以在導師的帶領下進行獨立設計,自創品牌、自主研發,形成產業化規模。
三、結語
作為藝術設計教育的風向標,市場需求法則和市場發展規律要求高校的藝術設計教學必須結合市場的發展趨勢,對藝術專業學科建設進行改革。工作室教學模式以培養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具有市場意識與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并將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對于我國設計產業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肖柏琳 單位: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