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素質教育論文
一、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好與壞都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
說到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就要細說一下何謂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對教師角色認同,勤于教育工作,熱愛教育工作。
2.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與人相處時,尊重、信任、贊美、喜悅等正面態度多于仇恨、疑懼、妒忌、厭惡等反面態度;積極與他人作真誠的溝通。
3.能正確地了解自我,體驗自我和控制自我對現實環境有正確的感知,能平衡自我與現實、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4.具有教育獨創性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造。
5.在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實地感受情緒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緒。如果教師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帶入課堂,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還產生逆反心理,這樣就會激化師生之間的矛盾,使課堂教學進行的不通暢。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會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機能都得到正常發揮,從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二、教師心理對學生心理的幾種影響力
1.教師的心理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教師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身心能否健康發展。如果教師的情緒存在著負面的一面,勢必會影響到學生。
2.教師的心理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
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講的就是教師的期望和態度對學生的影響。同樣的課程,教師帶著不同的心里講解效果也會大不相同。人格健全、心態積極的教師上課充滿活力,風趣幽默,能冷靜地處理課堂中的不和諧事件,不會將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帶入課堂,善于營造和諧向上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沉醉其中。而心境不好的教師在課堂中容易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使學生惶恐不安。
3.教師的心理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
根據《師源性心理傷害的成因及對策》的調查報告顯示,教師打罵學生、對工作不負責任、偏心等等不被學生喜歡的行為會給學生心理造成傷害,還會導致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而教師的生活態度積極,心理健康向上,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學生也會受到同樣的感染,生活、學習也會積極向上,進而促進學生生理、心理、行為等方面全面、協調發展。同時,教師的心理影響師生關系的協調。
教師和學生定的態度是否對立,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一旦有可能產生對立關系及如何解決這種對立則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心理健康。如果教師心理不健康,就會采取不合常理的態度、方法來對待學生的問題,也可能把一些心理問題作為品德問題去處理,這樣容易造成師生間認識上的分歧,心理上的隔閡;而如果教師能夠尊重、理解學生,平等對待學生,與一種寬容理性的態度去對待師生間的問題則能將問題解決的更加完美。
教師心理對學生心理的種種影響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普遍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是學校教學質量的體現。有了身心俱健的教師,才會有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才會有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因此,社會國家和學校一定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促進家國的大發展。
作者:姜曉燕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